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按米的粘性分论文

抗纹枯病QTL qSB-9TQ和分蘖角QTL TAC-9TQ互作关系及育种价值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符号说明第9-10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0-23页
    1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鉴定第10-13页
        1.1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概况第10-11页
            1.1.1 纹枯病的分布与危害第10页
            1.1.2 纹枯病造成的产量损失第10-11页
        1.2 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的特性第11-12页
            1.2.1 纹枯病病原菌的分类第11页
            1.2.2 纹枯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第11-12页
            1.2.3 纹枯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第12页
            1.2.4 纹枯病病原菌的致病力研究第12页
        1.3 纹枯病的发病症状及发病规律第12-13页
            1.3.1 纹枯病发病症状第12-13页
            1.3.2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第13页
    2 水稻纹枯病抗性的评价标准第13-17页
        2.1 常用接种方法第13-16页
        2.2 接种和调查时期的选择第16页
        2.3 病情调查标准的发展完善第16-17页
    3 水稻抗纹枯病育种研究进展第17-22页
        3.1 纹枯病抗源的筛选和抗性种质的创制第17-19页
        3.2 水稻抗纹枯病育种第19-21页
            3.2.1 常规育种第19页
            3.2.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第19-21页
        3.3 抗水稻纹枯病株型育种第21-22页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23页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第23-4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3-29页
        1.1 供试材料第23页
        1.2 近等基因系的构建第23-26页
            1.2.1 对回交群体的检测第24-25页
            1.2.2 水稻核基因组DNA的提取第25页
            1.2.3 PCR反应体系第25页
            1.2.4 PCR反应第25-26页
            1.2.5 电泳检测第26页
        1.3 纹枯病抗性接种鉴定第26-27页
            1.3.1 田间试验设计第26-27页
            1.3.2 接种物培养及病原菌接种第27页
        1.4 性状考察第27-28页
            1.4.1 病情调查第27页
            1.4.2 基本农艺性状的调查第27页
            1.4.3 产量性状第27页
            1.4.4 加工品质及外观品质的考查第27-28页
        1.5 试验统计方法第28-29页
    2 结果分析第29-38页
        2.1 两套近等基因系基本农艺性状第29-30页
        2.2 纹枯病病情分析第30-34页
            2.2.1 ZD88背景近等基因系在不同发病条件下的病情表现第30-32页
            2.2.2 WLJ1背景近等基因系在不同发病条件下的病情表现第32-34页
        2.3 两套近等基因系在不同发病条件下的经济性状表现第34-36页
            2.3.1 ZD88背景近等基因系在不同发病条件下的经济性状第34-35页
            2.3.2 WLJ1背景近等基因系在不同发病条件下的经济性状第35-36页
        2.4 两套近等基因系在不同发病条件下的加工和外观品质第36-38页
            2.4.1 ZD88背景近等基因系在不同发病条件下的加工和外观品质第36-37页
            2.4.2 WLJ1背景近等基因系在不同发病条件下的加工和外观品质第37-38页
    3 小结与讨论第38-42页
        3.1 qSB-9~(TQ)与TAC-9~(TQ)在水稻抗纹枯病育种中的利用价值第38-39页
        3.2 水稻纹枯病抗性改良目标的确定第39-41页
        3.3 下一步的研究计划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6页
附录第46-48页
致谢第48-4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49-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延边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下一篇:大豆MnSOD基因在乳酸菌中的高效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