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2-29页 |
1 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中医研究概况 | 第12-18页 |
1.1 病名溯源 | 第12页 |
1.2 病因病机 | 第12-14页 |
1.3 辨证分型 | 第14-16页 |
1.4 CEG证素分布特点 | 第16页 |
1.5 治疗 | 第16-18页 |
2 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现代研究概况 | 第18-22页 |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18-19页 |
2.2 西医诊断 | 第19-20页 |
2.3 内镜下表现及治疗 | 第20-22页 |
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概述 | 第22-28页 |
3.1 红外热成像技术与人体检测 | 第22-24页 |
3.2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西医领域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3.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领域中的应用 | 第25-28页 |
4 现状及展望 | 第28-29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9-41页 |
1 临床资料 | 第29-30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29页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第29-30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30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3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2.1 仪器设备 | 第30-31页 |
2.2 检测环境及受试者准备 | 第31页 |
2.3 数据采集 | 第31页 |
2.4 观察指标 | 第31-32页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32页 |
3 研究结果 | 第32-41页 |
3.1 试验对象完成情况 | 第32页 |
3.2 一般资料 | 第32-34页 |
3.3 肝胃不和型CEG病理组织学分布 | 第34-35页 |
3.4 肝胃不和型CEG腹部区域及经络穴位红外特征分布结果 | 第35-38页 |
3.5 红外皮温和肝胃不和型CEG病理组织学相关性 | 第38-41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41-48页 |
1 本研究的选题依据 | 第41-42页 |
2 肝胃不和型CEG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 第42页 |
3 肝胃不和型CEG经络穴位体表红外皮温特点分析及启发 | 第42-44页 |
4 炎症与肠上皮化生红外皮温特点 | 第44-45页 |
5 研究结果对于肝胃不和型CEG根本病机认识的探讨 | 第45-46页 |
6 研究结果对肝胃不和型CEG中医辨证论治的启发 | 第46页 |
7 不足与展望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附录 | 第56-57页 |
缩略词表 | 第57-58页 |
综述 | 第58-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