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其他学科论文--中医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

中医心神论与禅宗心性论指导情志病症防治的理论与应用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8页
引言第13-15页
第一章 中医心神论与禅宗心性论的理论溯源第15-21页
    1 中医心神论的渊源第15-17页
        1.1 先秦传统的心、神概念第15页
        1.2 《黄帝内经》的心神理论第15-16页
        1.3 指导历代医家医疗实践的心神理论第16-17页
    2.禅宗心性论的理论渊源第17-21页
        2.1 禅宗产生的历史第17-18页
        2.2 禅宗心性论的文化渊源第18-19页
        2.3 《坛经》的心性论第19-21页
第二章 中医心神论与禅宗心性论指导情志病症防治理论比较第21-50页
    1 中医心神论的理论内涵第21-33页
        1.1 心的内涵第21-26页
            1.1.1 血肉之心第21-23页
            1.1.2 藏象之心第23-25页
            1.1.3 神明之心第25-26页
        1.2 神的内涵第26-29页
            1.2.1 自然之神第26-27页
            1.2.2 生命机能第27页
            1.2.3 七情五志第27-28页
            1.2.4 元神第28-29页
            1.2.5 五神脏第29页
        1.3 心神的作用第29-33页
            1.3.1 心神为生命的主宰第30页
            1.3.2 形神一体第30-31页
            1.3.3 主管情志活动第31-32页
            1.3.4 感知外界第32页
            1.3.5 统领五脏神第32-33页
    2 禅宗心性论的理论内涵第33-42页
        2.1 心性之心第33-35页
            2.1.1 自心第33-34页
            2.1.2 本心第34页
            2.1.3 直心第34-35页
        2.2 心的本体论特征第35-36页
            2.2.1 心生万法第35页
            2.2.2 即心即佛第35-36页
        2.3 心性之性第36-40页
            2.3.1 自性的特点第36-38页
            2.3.2 自性自度第38-39页
            2.3.3 自性三身第39-40页
        2.4 心与性的关系第40-42页
    3 中医心神论与禅宗心性论指导情志病症防治理论的比较第42-50页
        3.1 相通与相同的认识第42-45页
            3.1.1 心神论之神与心性论之性的比较第42-44页
            3.1.2 生命现象认识的比较第44-45页
        3.2 实体功能与主体意识的比较第45-50页
            3.2.1 功能之心与心性之心比较第45-46页
            3.2.2 客观实体与内在意识比较第46-48页
            3.2.3 生命健康追求与自我解脱的比较第48-50页
第三章 中医心神论与禅宗心性论指导情志病症防治应用比较第50-75页
    1 中医心神论指导下对情志病症的防治方法第50-57页
        1.1 治疗方法第50-57页
            1.1.1 药物治疗第51-53页
            1.1.2 针灸治疗第53-54页
            1.1.3 以情胜情治疗第54-56页
            1.1.4 祝由法第56页
            1.1.5 导引静坐法第56-57页
    2 禅宗心性论指导下的禅修第57-63页
        2.1 禅修的概念第57-58页
        2.2 禅修的作用第58页
        2.3 禅修的方法第58-63页
            2.3.1 禅定第58-60页
            2.3.2 对机锋第60-61页
            2.3.3 棒喝第61-63页
    3 中医心神论与禅宗心性论指导下的养生观第63-65页
        3.1 中医心神论指导下的养生观第63-64页
        3.2 禅宗心性论指导下的养生观第64-65页
    4 中医情志病症防治与禅宗心性论应用比较第65-71页
        4.1 相通与相同第65-69页
            4.1.1 调神与养性第65-67页
            4.1.2 虚静与空静第67-68页
            4.1.3 情志养生理念第68-69页
        4.2 差异与借鉴第69-71页
            4.2.1 实践手段的丰富与心性论的内取第69-70页
            4.2.2 整体相关与内向的关注第70-71页
            4.2.3 内外结合与内在修持的依靠第71页
    5 应用小结第71-75页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第75-87页
    1 理论比较第75-77页
    2 指导情志病症防治应用比较第77-81页
    3 指导情志病症防治的相互借鉴第81-84页
    4 师徒授受心心相印方法对治疗情志病症的启示第84-87页
结论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6页
综述第96-104页
    参考文献第102-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个人简介及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浅刺针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