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煤粉催化燃烧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 燃煤锅炉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课题来源 | 第16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2 双切圆锅炉燃烧模型的建立 | 第18-30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2.2 模型建立 | 第19-25页 |
2.2.1 几何模型 | 第19-20页 |
2.2.2 数学模型 | 第20-25页 |
2.3 边界条件 | 第25-27页 |
2.3.1 入口边界条件 | 第25-26页 |
2.3.2 出口边界条件 | 第26页 |
2.3.3 壁面边界条件 | 第26-27页 |
2.4 网格划分及考核 | 第27-29页 |
2.4.1 网格划分 | 第27-28页 |
2.4.2 网格考核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烟煤和无烟煤工况下双切圆锅炉的热态数值模拟 | 第30-45页 |
3.1 烟煤和无烟煤工况下的流场特性分析 | 第30-32页 |
3.2 烟煤和无烟煤工况下的煤粉颗粒运行轨迹分析 | 第32-33页 |
3.3 烟煤和无烟煤工况下的温度场分析 | 第33-39页 |
3.3.1 不同截面的上的温度分布 | 第33-37页 |
3.3.2 炉膛高度方向平均温度及沿程温度变化分析 | 第37-39页 |
3.4 不同煤粉工况下的浓度场分析 | 第39-41页 |
3.5 不同的二次风速对无烟煤工况的燃烧特性的影响 | 第41-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4 CeO_2催化碳-氧燃烧反应的机理分析 | 第45-54页 |
4.1 密度泛函理论(DFT) | 第45-46页 |
4.2 计算模型及方法 | 第46-47页 |
4.3 O_2在CeO_2表面的吸附过程分析 | 第47-48页 |
4.4 CeO_2表面的氧空位的形成过程分析 | 第48-50页 |
4.5 O_2在有氧空位的CeO_2表面吸附过程分析 | 第50-51页 |
4.6 碳团簇与CeO_2表面活性氧化物的吸附过程分析 | 第51-5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双切圆锅炉的催化燃烧数值模拟 | 第54-67页 |
5.1 数学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54-56页 |
5.1.1 数学模型 | 第54-56页 |
5.1.2 边界条件 | 第56页 |
5.2 无烟煤催燃烧时的反应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56-60页 |
5.2.1 数据来源 | 第56-57页 |
5.2.2 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57-59页 |
5.2.3 煤粉燃烧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59-60页 |
5.3 无烟煤工况和催化剂煤粉工况条件下的炉膛的温度特性分析 | 第60-63页 |
5.4 无烟煤工况和催化剂煤粉工况条件下炉膛的浓度性分析 | 第63-65页 |
5.5 催化剂CeO_2对锅炉的效率的影响分析 | 第65-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6.2 创新点 | 第68页 |
6.3 展望 | 第68-6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