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变电所论文

变电站电气主接线模糊多层次评价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2-17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 国内外项目综合评判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国内外电气主接线性能评价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2 电气主接线及其评价方法简介第17-27页
    2.1 电气主接线的基本要求第17页
    2.2 电气主接线的设计原则第17-18页
    2.3 几种常见的主接线方式第18-23页
        2.3.1 单母线接线第18-19页
        2.3.2 单母线分段接线第19-20页
        2.3.3 双母线接线第20-21页
        2.3.4 桥式接线第21-23页
    2.4 电气主接线评价方法第23-26页
        2.4.1 层次分析法第23-24页
        2.4.2 主成分分析法第24页
        2.4.3 熵权法第24-25页
        2.4.4 专家咨询法第25页
        2.4.5 模糊评价法第25-26页
    2.5 本章小结第26-27页
3 变电站电气主接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第27-39页
    3.1 建立电气主接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第27页
    3.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第27-28页
    3.3 电气主接线综合评价主要因素第28-30页
        3.3.1 供电可靠性第28-29页
        3.3.2 运行检修的灵活性第29页
        3.3.3 主接线方式的经济性第29-30页
        3.3.4 适应性和可扩展性第30页
    3.4 电气主接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第30-31页
    3.5 变电站电气主接线综合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方法第31-37页
        3.5.1 权重确定方法的理论基础第31-33页
        3.5.2 AHP确定权重第33-37页
    3.6 本章小结第37-39页
4 变电站电气主接线模糊综合评价第39-46页
    4.1 电气主接线综合评判的原则第39页
    4.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第39-44页
        4.2.1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第40页
        4.2.2 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第40-43页
        4.2.3 模糊合成算子第43-44页
    4.3 模糊综合评价的特点第44-45页
    4.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5 实际应用案例第46-59页
    5.1 产业园项目概况第46-49页
        5.1.1 电气主接线性能分析第48-49页
    5.2 电气主接线评价因素的权值第49-53页
        5.2.1 准则层评价指标的权值计算第49-50页
        5.2.2 子准则层因素的权值确定第50-52页
        5.2.3 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第52-53页
    5.3 单因素的隶属度第53-55页
    5.4 模糊综合评价应用过程第55-57页
        5.4.1 各指标的权重向量第55页
        5.4.2 模糊综合评价第55-57页
    5.5 变电站电气主接线性能评价的结果分析第57-58页
    5.6 本章小结第58-59页
6 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6.1 结论第59-60页
    6.2 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附录第64-68页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8-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新型量测技术的配电网电流采集装置研究
下一篇:燃煤锅炉催化燃烧的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