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

中国影子银行网络关联性及其风险溢出效应--基于网络分析方法

中文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1章 前言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概念界定第11-12页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第12-17页
        1.2.1 网络理论应用于金融领域的综述第12-14页
        1.2.2 信息溢出方法的综述第14-17页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第17-19页
        1.3.1 主要内容及方法第17页
        1.3.2 研究框架第17页
        1.3.3 本文的创新点第17-19页
第2章 基本概念第19-25页
    2.1 影子银行的基本情况第19-20页
        2.1.1 影子银行的起源第19页
        2.1.2 影子银行的产生机制第19-20页
    2.2 我国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体系的关系第20-22页
        2.2.1 影子银行的分类第20-21页
        2.2.2 影子银行的业务运作方式第21-22页
    2.3 关联网络模型构建方法第22-25页
        2.3.1 基于ARMA-GARCH模型构建波动率序列第22页
        2.3.2 基于广义方差分解法网络模型第22-25页
第3章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网络构建及其结构特征第25-53页
    3.1 影子银行体系网络的构建第25-39页
        3.1.1 影子银行机构的网络构建第25-33页
        3.1.2 影子银行子部门的网络构建第33-39页
    3.2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关联网络分析第39-53页
        3.2.1 影子银行网络的总体关联性特征分析第39-45页
        3.2.2 影子银行体系内各部门的关联性分析第45-53页
第4章 影子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第53-75页
    4.1 影子银行总体风险溢出的时变特征第53-65页
        4.1.1 总体溢出指数第53-54页
        4.1.2 方向性溢出指数第54-59页
        4.1.3 净溢出指数第59-65页
    4.2 影子银行子部门风险溢出的时变特征第65-75页
        4.2.1 影子银行子部门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第66-70页
        4.2.2 各类商业银行承受影子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的比较第70-75页
第5章 结论与建议第75-77页
    5.1 研究结论及建议第75-76页
    5.2 本文研究局限性及改进方向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0页
致谢第80-81页
附录第81-84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个人信用风险评估的一种基于XGBoost的集成学习方法
下一篇: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基于C银行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