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结构论文

剪力墙刚度对带梁式转换层高层建筑的影响分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2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第11-13页
        1.2.1 转换层的功能第11页
        1.2.2 转换层的种类及特点第11-13页
    1.3 转换层结构及其发展现状第13-17页
        1.3.1 转换层结构的发展现状第13-16页
        1.3.2 转换层结构应考虑的问题第16-17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7-20页
第2章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的抗震分析理论第20-28页
    2.1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概念第20页
    2.2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第20-21页
    2.3 转换梁受力机理第21-22页
    2.4 梁式转换层结构的计算方法第22页
        2.4.1 计算模型的选择第22页
        2.4.2 转换构件局部分析第22页
    2.5 结构的地震作用分析第22-27页
        2.5.1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第22-26页
        2.5.2 时程分析法第26-27页
    2.6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不同部位剪力墙刚度对转换层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第28-46页
    3.1 结构计算软件的选择第28-29页
    3.2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29-33页
        3.2.1 模型基本信息第29-33页
        3.2.2 抗震设防信息第33页
    3.3 改变不同部位的剪力墙刚度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第33-40页
        3.3.1 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第34-35页
        3.3.2 结构层刚度的影响分析第35页
        3.3.3 结构自振特性的影响分析第35-37页
        3.3.4 结构变形的影响分析第37页
        3.3.5 结构扭转效应的影响分析第37-39页
        3.3.6 结构内力的影响分析第39-40页
    3.4 时程分析第40-45页
        3.4.1 地震波的选取第41-43页
        3.4.2 结构的变形分析第43-44页
        3.4.3 结构的内力分析第44-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4章 转换部位周边剪力墙刚度对转换构件受力的影响第46-64页
    4.1 方案设计第46-48页
    4.2 转换部位周边剪力墙刚度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第48-54页
        4.2.1 结构自振特性的影响分析第48-49页
        4.2.2 结构变形的影响分析第49-51页
        4.2.3 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第51-52页
        4.2.4 结构扭转效应的影响分析第52-53页
        4.2.5 结构内力的影响分析第53-54页
    4.3 转换构件受力的影响分析第54-59页
        4.3.1 支撑转换梁的剪力墙刚度对转换构件受力的影响第55-58页
        4.3.2 转换部位周边剪力墙刚度对转换构件受力的影响第58-59页
    4.4 时程分析第59-62页
        4.4.1 结构的变形分析第60-61页
        4.4.2 结构的内力分析第61-62页
    4.5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5章 转换部位周边剪力墙刚度对不同高度转换层的影响第64-80页
    5.1 计算模型第64页
    5.2 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第64-69页
        5.2.1 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第64-65页
        5.2.2 结构自振特性的影响分析第65-66页
        5.2.3 结构变形的影响分析第66-69页
        5.2.4 结构内力的影响分析第69页
    5.3 转换构件受力的影响分析第69-74页
        5.3.1 转换梁内力分析第70-73页
        5.3.2 框支柱内力分析第73-74页
    5.4 时程分析第74-78页
        5.4.1 结构的变形分析第75-76页
        5.4.2 结构的内力分析第76-78页
    5.5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0-82页
    6.1 主要结论第80-81页
    6.2 展望第81-82页
致谢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土失水收缩试验研究及其数值分析
下一篇:智能车行驶路径记忆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