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基础理论论文--人工智能理论论文--人工神经网络与计算论文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橡胶减振器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符号说明第10-11页
1 绪论第11-20页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12-18页
        1.2.1 橡胶材料本构模型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橡胶减振器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3 人工神经网络在材料领域的应用研究第16-18页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第18-20页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第18页
        1.3.2 课题研究的内容第18-20页
2 橡胶减振器设计机理与设计过程研究第20-30页
    2.1 橡胶减振器的设计机理第20-25页
        2.1.1 减振的目的和类型第20页
        2.1.2 橡胶减振器的主动隔振模型第20-22页
        2.1.3 橡胶减振器的被动隔振系统模型第22-24页
        2.1.4 橡胶减振器减振性能研究第24-25页
    2.2 人工神经网络辅助橡胶减振器设计研究第25-28页
        2.2.1 人工神经网络辅助橡胶减振器新产品设计研究第25-27页
        2.2.2 人工神经网络辅助橡胶减振器产品优化设计研究第27-28页
    2.3 本章小结第28-30页
3 橡胶减振器的配方研究及分析第30-41页
    3.1 实验原料第30页
    3.2 正交试验设计第30-32页
    3.3 试验设备以及试样制备第32-33页
        3.3.1 实验设备第32页
        3.3.2 试样制备第32页
        3.3.3 测试方法第32-33页
    3.4 性能测试结果第33-35页
        3.4.1 胶料物理机械性能测试结果第33-34页
        3.4.2 减振器性能测试结果第34-35页
    3.5 实验结果分析第35-40页
        3.5.1 影响减振器静刚度性能的因素分析第35-36页
        3.5.2 影响减振器动刚度性能的因素分析第36-37页
        3.5.3 影响减振器损耗因子性能的因素分析第37-39页
        3.5.4 影响减振器阻尼系数性能的因素分析第39-40页
    3.6 本章小结第40-41页
4 人工神经网络辅助橡胶减振器新产品开发设计研究第41-57页
    4.1 人工神经网络辅助橡胶减振器新产品设计思路第41页
    4.2 人工神经网络第41-48页
        4.2.1 适合橡胶减振器设计的人工神经网络选取第41-42页
        4.2.2 BP神经网络第42-44页
        4.2.3 RBF神经网络第44-46页
        4.2.4 GRNN神经网络第46-47页
        4.2.5 神经网络建立的一般过程第47-48页
    4.3 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第48-53页
        4.3.1 数据处理和评价标准第48-49页
        4.3.2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第49-50页
        4.3.3 RBF神经网络和GRNN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第50-51页
        4.3.4 不同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对比第51-53页
    4.4 人工神经网络辅助橡胶减振器新产品设计第53-55页
        4.4.1 目标函数的建立第54页
        4.4.2 结果及分析第54-55页
    4.5 本章小结第55-57页
5 人工神经网络辅助橡胶减振器优化设计研究第57-68页
    5.1 设计思路简介第57页
    5.2 主成分析原理及其必要性第57-62页
        5.2.1 主成分析的必要性第57-58页
        5.2.2 主成分析的原理第58-59页
        5.2.3 主成分的选择原则第59页
        5.2.4 试验数据的主成分析结果第59-62页
    5.3 神经网络建模及结果分析第62-65页
        5.3.1 评价标准和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第62页
        5.3.2 不同神经网络模型间的对比第62-65页
    5.4 利用神经网络模型辅助减振器设计第65-67页
    5.5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本文所做工作第68-69页
    本文的创新点第69页
    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附录1:结构1减振器的实验数据第73-74页
附录2:结构2减振器的实验数据第74-75页
附录3:结构3减振器的实验数据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7-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南鲁甸地震滑坡易发性分析
下一篇:熔盐法制备氮化碳、氮化铝、氮化硼及硼碳氮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