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温度梯度场条件对高碳含硅钢中束状贝氏体形成形态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束状贝氏体的研究历程和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 束状贝氏体组织的典型特点 | 第9-10页 |
1.3 束状贝氏体的机械性能 | 第10-11页 |
1.4 束状贝氏体的形成过程 | 第11-12页 |
1.5 束状贝氏体钢的工业应用 | 第12-14页 |
1.5.1 束状贝氏体钢在汽车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1.5.2 束状贝氏体钢在铁路上的应用 | 第13页 |
1.5.3 束状贝氏体钢在轴承上的应用 | 第13-14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6-23页 |
2.1 实验思路 | 第16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16-17页 |
2.2.1 实验材料成分设计 | 第16-17页 |
2.2.2 实验材料的制备 | 第17页 |
2.3 相变点测定 | 第17-18页 |
2.4 热处理工艺 | 第18-19页 |
2.4.1 均匀化退火 | 第18页 |
2.4.2 等温淬火 | 第18-19页 |
2.5 试样的切割 | 第19-20页 |
2.6 物相组成分析 | 第20-21页 |
2.7 光学显微组织观察 | 第21页 |
2.8 扫描电镜观察 | 第21页 |
2.9 TEM精细结构观察 | 第21页 |
2.10 力学性能分析 | 第21-23页 |
2.10.1 显微硬度测试 | 第21页 |
2.10.2 拉伸性能测试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温度梯度场条件对束状贝氏体形成形态的影响 | 第23-37页 |
3.1 试样冷却时内部温度梯度场 | 第23-25页 |
3.1.1 立方体试样内部的温度梯度场 | 第23-24页 |
3.1.2 板状试样内部的温度梯度场 | 第24-25页 |
3.2 中温相变产物的物相组成分析 | 第25-27页 |
3.2.1 立方体试样中的物相分析 | 第25页 |
3.2.2 板状试样中的物相分析 | 第25-27页 |
3.3 中温相变产物的金相显微观察分析 | 第27-31页 |
3.3.1 立方体试样中的金相显微观察分析 | 第27-28页 |
3.3.2 板状试样中的金相显微观察分析 | 第28-31页 |
3.4 束状贝氏体的精细结构分析 | 第31-35页 |
3.4.1 束状贝氏体SEM观察分析 | 第32-33页 |
3.4.2 束状贝氏体TEM观察分析 | 第33-35页 |
3.5 束状贝氏体的力学性能分析 | 第35-37页 |
3.5.1 显微硬度 | 第35页 |
3.5.2 抗拉强度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温度梯度场条件对常规贝氏体形成状态的影响 | 第37-45页 |
4.1 常规贝氏体与束状贝氏体的区别 | 第37页 |
4.2 温度梯度场对常规上贝氏体的影响 | 第37-41页 |
4.2.1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4.2.2 中温相变产物的物相组成分析 | 第38-39页 |
4.2.3 中温相变产物的金相组织分析 | 第39-41页 |
4.2.4 力学性能分析 | 第41页 |
4.3 温度梯度场对常规下贝氏体的影响 | 第41-45页 |
4.3.1 实验方法 | 第41页 |
4.3.2 中温相变产物的物相组成分析 | 第41-43页 |
4.3.3 中温相变产物的金相组织分析 | 第43-44页 |
4.3.4 力学性能分析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