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线路遗产视角下的太行山陉道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20页 |
一、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一)对太行山陉道历史沿革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对太行山陉道历史作用的研究 | 第12-14页 |
(三)对文化线路遗产概念及理论的研究 | 第14-15页 |
(四)对太行山陉道文化遗产的研究 | 第15-1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一)文献考证法 | 第17页 |
(二)实地调查法 | 第17页 |
(三)综合分析法 | 第17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一)“陉”与“太行八陉” | 第17-18页 |
(二)“文化线路”“遗产廊道”与“线性文化遗产” | 第18-19页 |
(三)“遗产价值”与“历史价值” | 第19-20页 |
第一章 太行山南四陉的历史沿革 | 第20-41页 |
第一节 太行山南四陉的起源 | 第20-25页 |
一、轵关陉的起源 | 第20-21页 |
二、太行陉的起源 | 第21-23页 |
三、白陉的起源 | 第23-24页 |
四、滏口陉的起源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唐代及唐代之前的太行山南四陉 | 第25-37页 |
一、先秦时期的太行山南四陉 | 第25-27页 |
二、秦汉时期的太行山南四陉 | 第27-28页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太行山南四陉 | 第28-34页 |
四、隋唐时期的太行山南四陉 | 第34-37页 |
第三节 唐代之后的太行山南四陉 | 第37-40页 |
一、宋辽金时期的太行山南四陉 | 第37页 |
二、元代的太行山南四陉 | 第37-38页 |
三、明代的太行山南四陉 | 第38页 |
四、清代的太行山南四陉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二章 太行山北四陉的历史沿革 | 第41-67页 |
第一节 太行山北四陉的起源 | 第41-46页 |
一、井陉的起源 | 第41-42页 |
二、飞狐陉的起源 | 第42-44页 |
三、蒲阴陉的起源 | 第44-45页 |
四、军都陉的起源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唐代及唐代之前的太行山北四陉 | 第46-55页 |
一、先秦时期的太行山北四陉 | 第46页 |
二、秦汉时期的太行山北四陉 | 第46-49页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太行山北四陉 | 第49-51页 |
四、隋唐时期时期的太行山北四陉 | 第51-55页 |
第三节 唐代之后的太行山北四陉 | 第55-66页 |
一、宋辽金时期的太行山北四陉 | 第55-59页 |
二、元代的太行山北四陉 | 第59-61页 |
三、明代的的太行山北四陉 | 第61-64页 |
四、清代的太行山北四陉 | 第64-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三章 太行山陉道的文化线路遗产价值 | 第67-85页 |
第一节 太行山陉道的军事价值 | 第67-73页 |
一、太行山南四陉的战略价值 | 第67-69页 |
二、太行山北四陉的防御价值 | 第69-71页 |
三、太行山陉道作为京畿藩屏的军事价值 | 第71-73页 |
第二节 太行山陉道的经济价值 | 第73-76页 |
一、太行山陉道作为沟通蒙俄贸易的经济价值 | 第73-75页 |
二、太行山陉道作为沟通南北贸易的经济价值 | 第75-76页 |
三、太行山陉道作为沟通东西贸易的经济价值 | 第76页 |
第三节 太行山陉道的文化价值 | 第76-83页 |
一、太行山陉道上地方民间信仰的传播 | 第76-79页 |
二、太行山陉道上关公信仰的传播和扩展 | 第79-81页 |
三、太行山陉道连接区域的文化同一性 | 第8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四章 太行山陉道的文化线路遗产属性及对比分析 | 第85-104页 |
第一节 文化线路遗产 | 第85-94页 |
一、文化线路遗产的发展历程及概念 | 第85-88页 |
二、文化线路遗产的特点及认定要素 | 第88-91页 |
三、太行山陉道的文化线路遗产属性 | 第91-94页 |
第二节 太行山陉道与典型文化线路的比较分析 | 第94-98页 |
一、太行山陉道与丝绸之路 | 第94-96页 |
二、太行山陉道与大运河 | 第96-98页 |
第三节 太行山陉道与茶叶之路 | 第98-102页 |
一、茶叶之路 | 第98-100页 |
二、太行山陉道上的茶叶之路 | 第100-101页 |
三、太行山陉道在茶叶之路中的枢纽作用 | 第101-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余论 | 第104-105页 |
附录 | 第105-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