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载铁活性炭同步去除水中四环素和铜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四环素和铜的复合污染第10-12页
        1.1.1 四环素污染第10-11页
        1.1.2 铜污染第11页
        1.1.3 四环素和铜的复合污染第11-12页
    1.2 水体中四环素和铜的去除方法第12-15页
        1.2.1 四环素的去除方法第12-13页
        1.2.2 铜的去除方法第13-14页
        1.2.3 四环素和铜共吸附去除的研究进展第14-15页
    1.3 载铁活性炭研究进展第15-17页
        1.3.1 活性炭与铁氢氧化物简介第15-16页
        1.3.2 载铁活性炭的制备方法第16-17页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7-19页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7页
        1.4.2 研究的创新点第17页
        1.4.3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7-18页
        1.4.4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实验仪器、材料与研究方法第19-24页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第19-20页
        2.1.1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19页
        2.1.2 实验试剂第19-20页
        2.1.3 颗粒活性炭第20页
    2.2 检测方法第20-21页
    2.3 吸附模型第21-24页
        2.3.1 吸附量计算第21页
        2.3.2 吸附动力学模型第21-22页
        2.3.3 吸附等温线模型第22-23页
        2.3.4 吸附热力学模型第23-24页
第三章 载铁活性炭的制备与表征第24-31页
    3.1 载铁活性炭的制备第24-25页
    3.2 活性炭表征第25-30页
        3.2.1 灰分测定第25-26页
        3.2.2 比表面积、孔径和孔容积测定第26-27页
        3.2.3 Boehm官能团含量滴定第27-28页
        3.2.4 零电荷点(pH_(PZC))测定第28页
        3.2.5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第28-30页
    3.3 小结第30-31页
第四章 载铁活性炭吸附四环素和铜第31-47页
    4.1 实验方法第31页
    4.2 四环素的吸附第31-38页
        4.2.1 吸附动力学第31-34页
        4.2.2 吸附等温线第34-35页
        4.2.3 温度的影响第35-36页
        4.2.4 pH的影响第36-38页
    4.3 铜的吸附第38-42页
        4.3.1 吸附动力学第38-40页
        4.3.2 吸附等温线第40-41页
        4.3.3 温度的影响第41-42页
        4.3.4 pH的影响第42页
    4.4 载铁活性炭吸附四环素和铜机理讨论第42-46页
        4.4.1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第42-44页
        4.4.2 X射线能谱(XPS)表征第44-46页
    4.5 小结第46-47页
第五章 载铁活性炭共吸附四环素和铜第47-65页
    5.1 实验方法第47页
    5.2 四环素对铜吸附的影响第47-53页
        5.2.1 吸附动力学第47-49页
        5.2.2 四环素浓度的影响第49-50页
        5.2.3 吸附等温线第50-52页
        5.2.4 温度的影响第52-53页
        5.2.5 pH的影响第53页
    5.3 铜对四环素吸附的影响第53-60页
        5.3.1 吸附动力学第53-55页
        5.3.2 铜浓度的影响第55-56页
        5.3.3 吸附等温线第56-58页
        5.3.4 温度的影响第58-59页
        5.3.5 pH的影响第59-60页
    5.4 四环素和铜共吸附机理的讨论第60-63页
        5.4.1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第60-61页
        5.4.2 X射线能谱(XPS)表征第61-62页
        5.4.3 四环素和铜的共吸附模型第62-63页
    5.5 小结第63-6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5-67页
    6.1 结论第65-66页
    6.2 展望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3页
作者简介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光腔衰荡光谱技术在痕量气体浓度测试中的方法研究
下一篇:燃煤循环流化床细颗粒物化学团聚捕集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