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总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2 数据来源 | 第16-17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17-29页 |
2.1 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2.1.1 生态环境涵义的界定 | 第17-18页 |
2.1.2 协调与协调性 | 第18页 |
2.1.3 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性内涵 | 第18-19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2.3 经济增长与生态坏境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5-29页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26页 |
2.3.2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26-27页 |
2.3.3 环境承载力理论 | 第27-28页 |
2.3.4 协同理论 | 第28-29页 |
第3章 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机理分析 | 第29-35页 |
3.1 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 第29页 |
3.2 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 第29-32页 |
3.3 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机理分析 | 第32-35页 |
第4章 三峡库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 第35-39页 |
4.1 三峡库区经济增长现状 | 第35页 |
4.2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 | 第35-37页 |
4.3 三峡库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中的困境 | 第37-39页 |
4.3.1 现行经济增长模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 第37页 |
4.3.2 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37-39页 |
第5章 三峡库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综合评价:以万州区为例 | 第39-55页 |
5.1 三峡库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9-41页 |
5.1.1 指标系统构建原则 | 第39页 |
5.1.2 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39-41页 |
5.2 三峡库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度模型及协调发展度模型 | 第41-45页 |
5.2.1 协调度模型 | 第41-42页 |
5.2.2 发展度模型 | 第42-43页 |
5.2.3 协调发展度模型及类型划分 | 第43-45页 |
5.3 万州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综合评价 | 第45-52页 |
5.3.1 万州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效益指数评价 | 第45-48页 |
5.3.2 万州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评价 | 第48-50页 |
5.3.3 万州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度评价 | 第50页 |
5.3.4 万州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及类型划分 | 第50-52页 |
5.4 万州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评价结果分析 | 第52-55页 |
5.4.1 万州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效益指数评价分析 | 第52页 |
5.4.2 万州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分析 | 第52-55页 |
第6章 万州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非协调运行原因 | 第55-59页 |
6.1 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过大 | 第55-56页 |
6.2 经济增长对资源依赖性强,导致资源过度开发 | 第56页 |
6.3 资金投入不足,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 第56-59页 |
第7章 三峡库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运行对策建议 | 第59-63页 |
7.1 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生态产业 | 第59-61页 |
7.2 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粗放型为集约型 | 第61页 |
7.3 加大“外部输血”力度,加强“内部造血”功能 | 第61-62页 |
7.4 注重环保宣传教育,强化市民生态意识 | 第62-63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8.1 结论 | 第63-64页 |
8.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科研项目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