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 审查起诉环节退回补充侦查概论 | 第10-19页 |
1. 补充侦查的建立、发展 | 第10-11页 |
2. 补充侦查的分类 | 第11-12页 |
3. 审查起诉阶段补充侦查的性质、目的和功能 | 第12-13页 |
4. 审查起诉环节补充侦查的适用条件 | 第13-14页 |
5. 审查起诉环节补充侦查的方式及比较 | 第14-15页 |
6. 审查起诉环节补充侦查的特点 | 第15-19页 |
二、 退回补充侦查设立的法理依据与现实需要 | 第19-24页 |
(一) 法理依据 | 第19-21页 |
1.实现有效惩罚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的刑事诉讼目的需要 | 第19页 |
2.满足准确排除非法证据、保障人权的需要 | 第19-20页 |
3. 促进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实现 | 第20-21页 |
(二) 现实需要 | 第21-24页 |
1. 刑事诉讼职权分工的需要 | 第21页 |
2. 侦查工作的客观需要 | 第21-22页 |
3.应对控辩对抗制诉讼模式,保证起诉质量的需要 | 第22页 |
4. 实现检察机关侦查监督职能的需要 | 第22-24页 |
三、 审查起诉环节退回补充侦查的实证分析 | 第24-31页 |
(一) 审查起诉环节退回补充侦查的运行情况 | 第24-28页 |
(二) 审查起诉环节退回补充侦查的运行特点 | 第28-31页 |
1. 案件数及所占比例上升,且二次退查明显增加 | 第28页 |
2. 退查案件主要集中于公安移送案件,检察院自侦案件较少涉及 | 第28页 |
3. 退查理由主要体现为事实不清和证据不足 | 第28-29页 |
4. 退查后作出不起诉决定的案件很少 | 第29页 |
5. 补查质量不高导致退查后重新报送的案件起诉率偏低 | 第29页 |
6. 退查案件涉案罪名相对集中,重大刑事犯罪占比较小 | 第29-31页 |
四、 审查起诉环节退查制度运作缺陷 | 第31-36页 |
(一) 退查制度司法实践运作中表现出的问题 | 第31-33页 |
1. 退回补充侦查手段过度运用 | 第31页 |
2. 补充侦查质量不高,导致二次退查比例过高且起诉率偏低 | 第31页 |
3. 退回补充侦查只注重个案补强,不注重类案引导 | 第31-32页 |
4. 通过退回补充侦查延长办案期限的问题比较突出 | 第32页 |
5. 补充侦查制度成为销案的契机 | 第32-33页 |
(二) 审查起诉环节退查存在问题的归因 | 第33-36页 |
1. 侦查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质量先天不足 | 第33-34页 |
2. 办案数量激增,检察院案多人少矛盾突出 | 第34页 |
3. 退回补充侦查决定权运行监督机制不完善 | 第34页 |
4. 退回补充侦查执行权运行监督机制不到位 | 第34-35页 |
5. 缺乏与退回补充侦查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 | 第35-36页 |
五、 完善审查起诉环节退回补充侦查的建议 | 第36-45页 |
(一) 宏观构想 | 第36-38页 |
1. 兼顾实体公正与程序正义 | 第36-37页 |
2. 注重对当事人的权利保障,引入外部监督 | 第37-38页 |
(二) 对退回补充侦查的执行权运行构建有效监督机制 | 第38-41页 |
1. 改革侦查机关考核机制,加强内部监督 | 第38-39页 |
2. 发挥检察机关提前介入侦查制度的引导作用 | 第39页 |
3. 取消不起诉指标,依法充分行使不起诉权 | 第39-41页 |
(三) 强化退回补充侦查决定权运行的内部监督机制 | 第41-45页 |
1. 设置专门案件管理机构,对退查案件集中管理 | 第41-42页 |
2. 健全案件质量流程管理机制,对退查案件同步管理 | 第42-43页 |
3. 健全案件期限预警机制,解决退查“借”时间的问题 | 第43页 |
4. 健全退查案件质量考评与奖惩机制,解决退查“无害”的问题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