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论文题目解析 | 第10页 |
1.2 研究缘起 | 第10-13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2 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第12-13页 |
1.2.2.1 城市化进程尚未放缓 | 第12页 |
1.2.2.2 城市文化建设决定城市未来竞争力 | 第12页 |
1.2.2.3 首都城市功能面临调整疏解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启示 | 第13-17页 |
1.3.1 欧洲遗产保护思潮 | 第13-15页 |
1.3.1.1 法国的“风格式修复” | 第13-14页 |
1.3.1.2 英国的原真性保护 | 第14页 |
1.3.1.3 意大利的整体性保护 | 第14-15页 |
1.3.2 美国:遗址区与绿色廊道结合,遗产廊道保护模式 | 第15页 |
1.3.3 日本:环境风貌协调、各具特色的史迹公园模式 | 第15-16页 |
1.3.4 我国以遗址公园为主要遗址保护形式,其他方式试行并存 | 第16页 |
1.3.5 欧洲、美国、日本、中国遗址保护的总结与对比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范围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1.1 遗址公园、城市遗址公园的理论研究(基础内容) | 第17页 |
1.4.1.2 北京城区遗址公园的实践研究(核心内容) | 第17-18页 |
1.4.1.3 城市遗址公园设计的工作方法探析(扩展内容) | 第18页 |
1.4.2 研究范围 | 第18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5.1.1 可实现技术性目的 | 第18-19页 |
1.5.1.2 待实现目的 | 第19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5.2.1 协调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 第19页 |
1.5.2.2 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建设 | 第19页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9-21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2 遗址公园—遗址保护的重要形式 | 第21-30页 |
2.1 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 第21-24页 |
2.1.1 遗址的概念解析 | 第21页 |
2.1.2 遗址的类型 | 第21-22页 |
2.1.3 遗址的保护利用原则 | 第22-24页 |
2.1.3.1 依法保护 | 第22-23页 |
2.1.3.2 原真性和完整性 | 第23页 |
2.1.3.3 价值取向 | 第23页 |
2.1.3.4 科学合理,可持续性利用 | 第23-24页 |
2.2 遗址公园的概念 | 第24页 |
2.3 遗址公园的基本特点 | 第24-25页 |
2.3.1 文化主题明确 | 第24页 |
2.3.2 场所精神突出 | 第24-25页 |
2.3.3 功能布局讲究 | 第25页 |
2.4 遗址公园分类的探讨 | 第25-28页 |
2.4.1 依据遗址属性划分 | 第25-26页 |
2.4.2 依保护展示形式划分 | 第26-27页 |
2.4.3 其它分类方式 | 第27-28页 |
2.5 国内遗址公园学术研究概况 | 第28-29页 |
2.5.1 研究内容和对象 | 第28页 |
2.5.2 研究主体和地理分布 | 第28-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城市遗址公园—城市功能与历史记忆的融合 | 第30-38页 |
3.1 城市遗址公园概念的提出 | 第30页 |
3.2 城市遗址公园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 第30-31页 |
3.2.1 城市建设是城市遗址公园的社会经济保障 | 第30-31页 |
3.2.2 城市遗址公园带动城市文化建设 | 第31页 |
3.2.3 城市遗址公园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 第31页 |
3.3 城市遗址公园的景观构成要素 | 第31-36页 |
3.3.1 遗址本体保护和展示 | 第31-32页 |
3.3.2 特色景观体系的构建 | 第32-33页 |
3.3.3 自然、人文环境的营造 | 第33-34页 |
3.3.4 园林设计元素的表达 | 第34-36页 |
3.4 城市遗址公园的发展现状和普遍存在问题 | 第36-37页 |
3.4.1 景观内容违背历史原真性 | 第36页 |
3.4.2 文化内涵表达不清 | 第36页 |
3.4.3 与周边环境关系失调 | 第36页 |
3.4.4 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 | 第36-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北京城区遗址公园详述 | 第38-47页 |
4.1 北京城区遗址资源概况 | 第38-41页 |
4.1.1 北京城区遗址资源的特征 | 第38-41页 |
4.1.1.1 类型丰富 | 第38-40页 |
4.1.1.2 多民族、多文化的融汇 | 第40页 |
4.1.1.3 环境复杂,技术难度大 | 第40-41页 |
4.1.2 北京城区遗址资源的保护现状 | 第41页 |
4.2 北京城区主要遗址公园的类型与分布 | 第41-43页 |
4.3 北京城区遗址公园的建设历程 | 第43-44页 |
4.3.1 探索阶段(1949-2000) | 第43-44页 |
4.3.2 发展阶段(2001-今) | 第44页 |
4.4 北京城区遗址公园的城市功能 | 第44-46页 |
4.4.1 保护与展示城市遗址 | 第44-45页 |
4.4.2 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信息 | 第45页 |
4.4.3 营造城市开放空间体系 | 第45页 |
4.4.3.1 融入城市绿地系统 | 第45页 |
4.4.3.2 提供市民活动场所 | 第45页 |
4.4.4 提升城市文化形象 | 第45-46页 |
4.4.5 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 第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北京城区古遗址公园典型案例研究 | 第47-67页 |
5.1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与金中都遗址公园 | 第47-59页 |
5.1.1 地理区位与遗址概况 | 第47-49页 |
5.1.2 整体布局 | 第49-50页 |
5.1.3 遗址本体的保护与展示 | 第50-51页 |
5.1.4 文化主题的表达 | 第51-53页 |
5.1.5 园林景观设计 | 第53-56页 |
5.1.6 周边环境 | 第56-58页 |
5.1.6.1 外部交通环境 | 第56-57页 |
5.1.6.2 周边建筑环境 | 第57-58页 |
5.1.7 公众参与 | 第58页 |
5.1.8 小结 | 第58-59页 |
5.2 圆明园遗址公园 | 第59-64页 |
5.2.1 地理区位与遗址概况 | 第59-61页 |
5.2.2 整体布局 | 第61页 |
5.2.3 以长春园为例 | 第61-64页 |
5.2.3.1 遗址本体的保护与展示 | 第62-63页 |
5.2.3.2 文化主题的表达 | 第63页 |
5.2.3.3 园林景观设计 | 第63-64页 |
5.2.4 周边环境 | 第64页 |
5.2.5 公众参与 | 第64页 |
5.2.6 小结 | 第64页 |
5.3 北京城区遗址公园总体评析 | 第64-67页 |
5.3.1 突出成效 | 第65页 |
5.3.2 现状问题 | 第65-67页 |
6 北京城区遗址公园建设发展的若干思考 | 第67-72页 |
6.1 文化展示空间的延续与创新 | 第67页 |
6.2 创造多元化的公共空间 | 第67-68页 |
6.3 整合城区遗址公园,体系化展示 | 第68页 |
6.3.1 构建城区遗址公园体系的意义 | 第68页 |
6.3.2 串联整合城区遗址公园 | 第68页 |
6.4 遗址公园与城市绿道建设协调发展 | 第68-70页 |
6.4.1 北京城市绿道建设总体规划 | 第68-69页 |
6.4.2 遗址公园与北京城市绿道 | 第69-70页 |
6.5 合理开发遗址旅游资源,设计文化旅游线路 | 第70-71页 |
6.6 构建遗址公园的专业网络平台 | 第71页 |
6.7 推行社会支持的公共政策 | 第71-72页 |
7 城市遗址公园设计的工作方法探析 | 第72-76页 |
7.1 基础工作—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 第72页 |
7.1.1 收集整理历史资料 | 第72页 |
7.1.2 现场踏勘分析 | 第72页 |
7.2 前提条件—城市遗址资源的评估 | 第72-74页 |
7.3 城市遗址公园规划设计 | 第74-76页 |
7.3.1 确定影响建设因素 | 第74页 |
7.3.2 规划设计内容 | 第74-76页 |
7.3.2.1 宏观—体系构建 | 第74页 |
7.3.2.2 中观—整体布局 | 第74-75页 |
7.3.2.3 微观—景观要素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个人简介 | 第80-81页 |
导师简介 | 第81-82页 |
获奖成果目录清单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