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

新型非连续钢筋接缝的力学性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 接缝区域结构体系研究第13-15页
        1.2.2 拉压杆理论发展第15-16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目标及技术路线第16-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研究目标第17页
        1.3.3 研究技术路线第17-18页
第2章 拉压杆模型基本原理第18-30页
    2.1 混凝土结构B区、D区的划分第18-19页
    2.2 拉压杆模型的基本组成第19-22页
        2.2.1 压杆第20-21页
        2.2.2 拉杆第21页
        2.2.3 节点第21-22页
    2.3 拉压杆模型的设计步骤第22-23页
    2.4 拉压杆模型的构型准则及方法讨论第23-26页
        2.4.1 拉压杆模型的构形准则第23-24页
        2.4.2 拉压杆模型的构形方法第24-26页
    2.5 拉压杆模型的强度验算第26-29页
        2.5.1 基本规定第26-27页
        2.5.2 压杆的强度验算第27-28页
        2.5.3 拉杆的强度验算第28页
        2.5.4 节点区域的尺寸设计第28页
        2.5.5 裂缝控制配筋第28-29页
    2.6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新型非连续钢筋接缝试验及拉压杆模型第30-48页
    3.1 试验方案第30-36页
        3.1.1 试验构件尺寸及钢筋布置第30-32页
        3.1.2 钢筋应变计布置第32-34页
        3.1.3 梁的制作第34页
        3.1.4 接缝界面处理第34-35页
        3.1.5 接缝材料选取第35页
        3.1.6 加载装置第35-36页
    3.2 试验结果分析第36-42页
        3.2.1 弯曲承载力与曲率第36-39页
        3.2.2 钢筋应变第39-41页
        3.2.3 荷载与挠度第41-42页
    3.3 试验结论第42-43页
    3.4 试验对应的拉压杆模型第43-47页
        3.4.1 新型非连续钢筋接缝的拉压杆模型第43页
        3.4.2 拉压杆模型中的力学平衡第43-45页
        3.4.3 拉压杆模型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第45-47页
    3.5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新型非连续钢筋接缝的数值模拟第48-65页
    4.1 有限元软件的总体介绍第48页
    4.2 有限元的模型建立第48-53页
        4.2.1 模型的尺寸与基本参数设定第48-49页
        4.2.2 材料的本构模型第49-52页
        4.2.3 单元类型的选取与网格划分第52-53页
        4.2.4 荷载施加与边界条件第53页
    4.3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与验证第53-57页
        4.3.1 荷载与挠度对比曲线第54-55页
        4.3.2 弯矩与应变对比曲线第55-57页
    4.4 有限元参数化分析第57-64页
        4.4.1 接缝处混凝土强度等级第57页
        4.4.2 接缝处构造钢筋第57-58页
        4.4.3 接头形式第58-60页
        4.4.4 双层横向搭接钢筋第60-64页
    4.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结论与展望第65-67页
    结论第65-66页
    展望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3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空间句法的成都旅游型小城镇公共空间特征研究
下一篇:结合中介空间置入的旧工业建筑绿色被动式改造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