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导论 对象、问题与方法 | 第12-27页 |
第1节 研究对象 | 第12-15页 |
1. 定位研究对象 | 第12-14页 |
2. 必要的说明 | 第14-15页 |
第2节 理论问题 | 第15-22页 |
1. 工人阶级政治性结构 | 第15-17页 |
2.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结构形态 | 第17-19页 |
3. 工人阶级转型 | 第19-21页 |
4. 现代国家建设 | 第21-22页 |
第3节 研究方法 | 第22-27页 |
1. 历史—结构—过程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2. 历史辩证法 | 第25-27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理论与经验 | 第27-72页 |
第1节 工人阶级形成与变迁研究:结构与意识 | 第27-41页 |
1. 阶级形成理论 | 第27-30页 |
2. 工人阶级形成研究 | 第30-35页 |
3. 工人阶级变迁研究 | 第35-38页 |
4. 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研究 | 第38-41页 |
第2节 工人阶级政治研究:制度外与制度内 | 第41-53页 |
1. 工人阶级政治类型研究 | 第41-45页 |
2. 工人抗争政治机理研究 | 第45-50页 |
3. 工人阶级参政议政研究 | 第50-53页 |
第3节 企业内部政治研究:权力与权利 | 第53-70页 |
1. 生产政治理论 | 第53-55页 |
2. 生产政体研究:强制与说服 | 第55-61页 |
3. 生产政治研究:权利与利益 | 第61-66页 |
4. 职工代表大会研究:合法性、利益与控制 | 第66-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2章 工人阶级政治性结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机理 | 第72-104页 |
第1节 工人阶级政治性结构分析:阶级性与群众性 | 第72-83页 |
1. 基本内涵 | 第72-75页 |
2. 群众性 | 第75-79页 |
3. 阶级性 | 第79-83页 |
第2节 工人阶级状况:工人阶级政治性结构的历史基础 | 第83-93页 |
1. 现代化与工人阶级的起源 | 第83-86页 |
2. 工人阶级的政治生态 | 第86-90页 |
3. 革命与工人阶级的利益性 | 第90-93页 |
第3节 先锋队政党:工人阶级政治性结构的决定力量 | 第93-102页 |
1. 先锋队政党:阶级意识与组织 | 第93-96页 |
2. 党治国家:组织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 | 第96-99页 |
3. 制度化:工人阶级政治性结构的内在诉求 | 第99-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3章 政治性结构制度化: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进程 | 第104-127页 |
第1节 企业管理民主化: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 | 第104-111页 |
1.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工厂管理委员会与职工代表会议 | 第104-108页 |
2.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 第108-111页 |
第2节 阶级权力的实现: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建构过程 | 第111-119页 |
1. 党的领导权的贯彻 | 第111-114页 |
2. 工人阶级的力量 | 第114-117页 |
3. 政治形势 | 第117-119页 |
第3节 走向现代国家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成熟 | 第119-126页 |
1. 调整中的发展 | 第119-121页 |
2. "大跃进"和"文革"中的冲击 | 第121-122页 |
3. 在改革中成熟 | 第122-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4章 国家单位化: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结构形态 | 第127-157页 |
第1节 组织与权力: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设计 | 第127-137页 |
1. 组织结构 | 第127-132页 |
2. 权力结构 | 第132-137页 |
第2节 企业领导权: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力关系 | 第137-147页 |
1. 党委的政治领导 | 第137-141页 |
2. 厂长的行政权力 | 第141-143页 |
3. 职代会制度建构的平衡 | 第143-147页 |
第3节 单位制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空间 | 第147-154页 |
1. 企业的政治性质:承载工人阶级阶级性 | 第147-150页 |
2. 企业的社会性质:承载工人阶级群众性 | 第150-154页 |
第4节 单位化的国家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结构形态 | 第154-15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5-157页 |
第5章 基层群众自治: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结构形态的转换 | 第157-184页 |
第1节 国企的双重目标结构:结构形态变迁的基础 | 第157-166页 |
1. 目标结构的内容:政治与经济 | 第157-160页 |
2. 目标结构的张力及其协调:宏观与微观 | 第160-163页 |
3. 目标结构的根源:革命与现代化 | 第163-166页 |
第2节 重构"内部国家":结构形态变迁的内容 | 第166-176页 |
1. 企业现代化及其政治后果 | 第166-169页 |
2.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调整 | 第169-173页 |
3.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转型 | 第173-176页 |
第3节 基层群众自治:结构形态变迁的后果 | 第176-182页 |
1. "内部国家"的结构 | 第176-179页 |
2. 生产政治中的自治 | 第179-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182-184页 |
第6章 工人阶级转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空间 | 第184-212页 |
第1节 政治阶级:在政治上组织为统治阶级 | 第184-193页 |
1. 政治阶级:工人阶级的形成 | 第184-187页 |
2. 资本统治:工人阶级只能成为政治阶级 | 第187-191页 |
3. 权力、阶级与国家制度 | 第191-193页 |
第2节 社会阶级:在国家与市场之间生长 | 第193-202页 |
1. 社会阶级的形成:国家与市场的双重塑造 | 第193-198页 |
2. 社会阶级的形态:结构、意识与行动 | 第198-202页 |
第3节 制度整合阶级:寻求国家与社会阶级的协调 | 第202-210页 |
1. 工人阶级政治性结构的松解 | 第202-206页 |
2. 社会阶级的制度化 | 第206-210页 |
本章小结 | 第210-212页 |
第7章 现代国家建设: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价值 | 第212-241页 |
第1节 政权与国家制度: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内涵结构 | 第212-221页 |
1. 国家政权建设:西欧经验 | 第212-215页 |
2. 政治权力: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起点 | 第215-218页 |
3. 国家制度: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深化 | 第218-221页 |
第2节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价值:政权及其巩固 | 第221-230页 |
1. 领导阶级:国家政权的社会基础 | 第221-226页 |
2. 合法性:政治权力的论证 | 第226-230页 |
第3节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价值:国家制度的成长 | 第230-240页 |
1. 权力与权利:制度成长的基础 | 第230-233页 |
2. 进化与重组:制度成长的内涵 | 第233-236页 |
3. 基层与国家:制度成长的逻辑 | 第236-240页 |
本章小结 | 第240-241页 |
结论 工人阶级的政治化与制度化:现代国家建设中的双重运动 | 第241-247页 |
参考文献 | 第247-271页 |
中文部分 | 第247-259页 |
英文部分 | 第259-271页 |
后记 | 第271-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