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2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2-13页 |
|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背景知识 | 第14-22页 |
| 2.1 无证书认证密钥协商协议及其安全属性 | 第14-15页 |
| 2.1.1 无证书认证密钥协商协议 | 第14-15页 |
| 2.1.2 安全属性 | 第15页 |
| 2.2 形式化安全模型及证明 | 第15-18页 |
| 2.2.1 形式化安全模型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2.2.2 形式化安全模型 | 第16-17页 |
| 2.2.3 规约证明 | 第17-18页 |
| 2.3 其他相关知识 | 第18-22页 |
| 2.3.1 双线性映射 | 第18-19页 |
| 2.3.2 计算复杂性假设 | 第19页 |
| 2.3.3 双双Diffie-Hellman门陷定理 | 第19-21页 |
| 2.3.4 伪随机函数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典型协议分析 | 第22-30页 |
| 3.1 CL-AK协议的研究进展情况 | 第22页 |
| 3.2 LIPPOLD等提出的强安全基于无证书的认证密钥协商协议方案 | 第22-25页 |
| 3.2.1 Lippold方案概述 | 第22-24页 |
| 3.2.2 Lippold方案分析 | 第24-25页 |
| 3.3 舒剑2010年方案 | 第25-27页 |
| 3.3.1 舒剑协议方案概述 | 第25-26页 |
| 3.3.2 舒剑方案分析 | 第26-27页 |
| 3.4 舒剑2012年可证安全的CL-AK协议方案 | 第27-30页 |
| 3.4.1 舒剑协议方案概述 | 第27-29页 |
| 3.4.2 舒剑方案分析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新CL-AK协议 | 第30-47页 |
| 4.1 新CL-AK协议 | 第30-31页 |
| 4.1.1 初始化阶段 | 第30页 |
| 4.1.2 密钥提取阶段 | 第30页 |
| 4.1.3 密钥协商阶段 | 第30-31页 |
| 4.2 新协议的安全证明 | 第31-45页 |
| 4.3 效率比较 | 第45-47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3-5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第54-55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