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软件产业园工程基坑支护设计及数值模拟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基坑支护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基坑支护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基坑支护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3 基坑支护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1.4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第15-24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5-16页 |
2.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6-22页 |
2.2.1 地形、地貌条件 | 第16页 |
2.2.2 气候水文条件 | 第16页 |
2.2.3 地层结构与岩性特征 | 第16-22页 |
2.3 场地水文地质特征 | 第22-23页 |
2.4 水、土的腐蚀性评价 | 第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与支护结构的计算设计 | 第24-48页 |
3.1 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 | 第24-28页 |
3.1.1 基坑支护形式 | 第24-26页 |
3.1.2 支护结构类型的选择 | 第26-28页 |
3.2 基坑降水设计 | 第28-29页 |
3.2.1 影响半径 R 的确定 | 第28页 |
3.2.2 基坑降水总涌水量 Q 的确定 | 第28-29页 |
3.2.3 降水井数量 n 的确定 | 第29页 |
3.3 基坑 ABCD 段支护设计 | 第29-43页 |
3.3.1 上部土钉墙支护设计 | 第30-36页 |
3.3.2 下部单支点桩锚支护设计 | 第36-43页 |
3.4 基坑 DEFA 段支护设计 | 第43-47页 |
3.4.1 土钉参数的选用 | 第44页 |
3.4.2 土钉墙支护内部稳定分析 | 第44-45页 |
3.4.3 土钉墙外部稳定性分析 | 第45页 |
3.4.4 基坑 DE 段土钉设计参数 | 第45-46页 |
3.4.5 基坑 FA 土钉设计参数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基坑支护结构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48-73页 |
4.1 FLAC3D数值模拟基本原理 | 第48-50页 |
4.1.1 FLAC 程序基本特点 | 第48-49页 |
4.1.2 FLAC3D的建模基本过程 | 第49-50页 |
4.2 计算模型 | 第50-53页 |
4.2.1 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 | 第51-52页 |
4.2.2 模拟工况选取 | 第52页 |
4.2.3 应力场分析 | 第52-53页 |
4.3 数值模拟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53-71页 |
4.3.1 基坑地层自重应力场模拟分析 | 第53-54页 |
4.3.2 支护桩顶部水平位移分析 | 第54-57页 |
4.3.3 支护桩水平位移分析 | 第57-60页 |
4.3.4 各工况下沉降特征 | 第60-63页 |
4.3.5 各工况下位移矢量分析 | 第63-66页 |
4.3.6 基坑塑性区特征 | 第66-68页 |
4.3.7 基坑剪应变增量分析 | 第68-71页 |
4.3.8 锚杆轴力分析 | 第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基坑监测及数据分析 | 第73-79页 |
5.1 基坑监测目的及内容 | 第73页 |
5.1.1 基坑监测目的 | 第73页 |
5.1.2 基坑监测内容 | 第73页 |
5.2 深基坑监测方案 | 第73-75页 |
5.2.1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 | 第73页 |
5.2.2 测点布置及监测周期 | 第73-75页 |
5.3 监测数据分析 | 第75-78页 |
5.3.1 基坑顶部水平位移监测数据分析 | 第75-77页 |
5.3.2 围护桩桩顶监测数据分析 | 第77-78页 |
5.3.3 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