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课题研究的现状 | 第13-17页 |
1.3.1 对于地域性建筑广场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外对侗族建筑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2.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其概述 | 第20-46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2页 |
2.1.1 地域特性 | 第20-21页 |
2.1.2 侗寨中心广场 | 第21-22页 |
2.2 对象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 第22-26页 |
2.2.1 中国侗族分布及选区范围界定 | 第22-23页 |
2.2.2 所选对象区位及概况 | 第23-26页 |
2.3 研究对象概述 | 第26-44页 |
2.3.1 侗寨聚落的空间形态 | 第26-33页 |
2.3.2 侗族传统建筑的演变 | 第33-39页 |
2.3.3 侗寨中心广场的形成 | 第39-41页 |
2.3.4 三江侗寨的历史沿革 | 第41-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3. 侗寨中心广场的地域特性因素 | 第46-66页 |
3.1 自然生态因素 | 第46-51页 |
3.1.1 地质地貌 | 第46-47页 |
3.1.2 气候物候 | 第47-48页 |
3.1.3 水文矿产 | 第48-49页 |
3.1.4 植物动物 | 第49-50页 |
3.1.5 自然灾害 | 第50-51页 |
3.2 人文社会因素 | 第51-59页 |
3.3.1 人口构成与侗族社会组织 | 第51-52页 |
3.3.2 侗族原始宗教信仰 | 第52-53页 |
3.3.3 侗族语言及服饰 | 第53-54页 |
3.3.4 侗族民俗活动 | 第54-59页 |
3.3 侗寨村落布置因素 | 第59-64页 |
3.3.1 顺应环境的山地广场 | 第59-61页 |
3.3.2 以鼓楼为中心的建设模式 | 第61-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4. 典型侗寨程阳八寨的中心广场形态分析 | 第66-98页 |
4.1 程阳八寨中心广场的空间形态 | 第66-85页 |
4.1.1 马安寨、岩寨、平寨 | 第66-75页 |
4.1.2 程阳东寨、程阳大寨 | 第75-79页 |
4.1.3 平坦寨、平铺寨、吉昌寨 | 第79-85页 |
4.2 围合侗族中心广场的各项要素及组织 | 第85-94页 |
4.2.1 鼓楼和戏台 | 第85-91页 |
4.2.2 民居和其他要素 | 第91-94页 |
4.3 中心广场的场所营造 | 第94-97页 |
4.3.1 边界 | 第94-95页 |
4.3.2 向心面域 | 第95-96页 |
4.3.3 空间尺度 | 第96-9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5. 侗寨中心场地域特性比较分析与所得启示 | 第98-106页 |
5.1 比较分析 | 第98-102页 |
5.1.1 中原传统街巷式交往空间与侗寨广场式交往空间的比较 | 第98-100页 |
5.1.2 类似于欧洲古代广场的公共空间 | 第100-102页 |
5.2 所得启示 | 第102-105页 |
5.2.1 侗寨中心场具备广场特征 | 第102-103页 |
5.2.2 侗寨广场的属性 | 第103-10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6. 结语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6.1 论文结语 | 第106-107页 |
6.2 展望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
图录 | 第112-116页 |
表录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120-122页 |
附录 访谈内容整理 | 第122-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