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视功能及调节功能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语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2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2-13页 |
对象和方法 | 第13-19页 |
1 一般资料 | 第13页 |
1.1 屈光参差性弱视组 | 第13页 |
1.2 对照组 | 第13页 |
2 仪器设备 | 第13-14页 |
3 检查内容及检查方法 | 第14-18页 |
3.1 眼部常规检查 | 第14页 |
3.2 眼位检查 | 第14-15页 |
3.3 屈光检查 | 第15页 |
3.4 双眼视功能检查 | 第15-16页 |
3.5 远、近水平融像性聚散能力检查 | 第16页 |
3.6 调节和集合功能检查 | 第16-18页 |
4 配镜方式选择及遮盖治疗原则 | 第18页 |
5 治疗效果评定 | 第18页 |
6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方法 | 第18-19页 |
结果 | 第19-30页 |
1 弱视组与对照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 第19页 |
2 双眼融合功能比较 | 第19-20页 |
2.1 不同程度弱视患者比较 | 第19页 |
2.2 弱视患者治疗前后比较 | 第19-20页 |
3 近立体视比较 | 第20-21页 |
4 远近水平融像性聚散能力比较 | 第21-25页 |
4.1 不同弱视组之间比较 | 第21-22页 |
4.2 弱视组治疗前后比较 | 第22-25页 |
5 调节功能比较 | 第25-28页 |
5.1 不同弱视组之间比较 | 第25-26页 |
5.2 弱视组治疗前后比较 | 第26-28页 |
6 弱视组治疗前后各眼与对照组各眼的比较 | 第28-30页 |
讨论 | 第30-37页 |
1 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基本资料的分析 | 第30页 |
2 双眼视功能 | 第30-31页 |
2.1 不同程度弱视组 | 第30-31页 |
2.2 弱视组治疗前后 | 第31页 |
3 远近水平融像性聚散能力 | 第31-32页 |
3.1 不同程度弱视组 | 第31-32页 |
3.2 弱视组治疗前后 | 第32页 |
4 调节功能 | 第32-35页 |
4.1 调节灵敏度 | 第32-33页 |
4.2 调节幅度 | 第33页 |
4.3 调节反应 | 第33-34页 |
4.4 正负相对调节 | 第34-35页 |
5 弱视组两眼与对照组两眼比较 | 第35页 |
6 小结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1-42页 |
附录 | 第42-45页 |
综述 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45-59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