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西北地区常见植物植原体病害分子鉴定及株系多样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42页
    1.1 植原体基本特性第13-17页
        1.1.1 什么是植原体?第13页
        1.1.2 植原体粒子形态第13-14页
        1.1.3 植原体名称的变迁第14页
        1.1.4 植原体病害的症状特点第14-15页
        1.1.5 植原体在介体昆虫内的传播特性第15页
        1.1.6 植原体可以通过菟丝子和嫁接传播第15-16页
        1.1.7 植原体在植物内的传播第16-17页
    1.2 植原体检测和鉴定技术研究进展第17-24页
        1.2.1 组织学观察研究技术第17-20页
        1.2.2 血清学检测技术第20页
        1.2.3 分子检测技术第20-24页
    1.3 基于多个保守基因的植原体分类现状第24-32页
        1.3.1 基于 16S rRNA基因的植原体分类系统第24-29页
        1.3.2 基于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ISR)的植原体分类系统第29页
        1.3.3 基于tuf基因的分类系统第29页
        1.3.4 基于核糖体蛋白基因的分类系统第29-30页
        1.3.5 基于secY基因的分类系统第30页
        1.3.6 基于SecA基因的分类系统第30页
        1.3.7 基于其他基因的分类研究第30页
        1.3.8 多基因分类系统的前景第30-31页
        1.3.9 植原体系统分类中存在的问题第31-32页
    1.4 植原体功能基因组和致病机理研究第32-39页
        1.4.1 已测序的植原体基因组第32-33页
        1.4.2 Sec系统的功能第33-34页
        1.4.3 植原体分泌蛋白预测第34-35页
        1.4.4 植原体其他蛋白分泌系统第35页
        1.4.5 植原体的主要膜蛋白第35-36页
        1.4.6 IDPs变异和正向选择(positive selection)第36-37页
        1.4.7 Amp与昆虫微丝形成复合体第37-38页
        1.4.8 Amp-微丝复合体决定昆虫介体特异性第38-39页
        1.4.9 植原体致病机理研究进展第39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总体思路第39-42页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9-40页
        1.5.2 研究的总体思路第40-42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42-96页
    2.1 西北地区植原体病害种类鉴定第42-68页
        2.1.1 材料与方法第42-47页
        2.1.2 疑似植原体病害植物材料分子鉴定第47-49页
        2.1.3 结果第49-68页
        2.1.4 小结第68页
    2.2 西北地区植原体株系多样性研究第68-86页
        2.2.1 材料与方法第69-76页
        2.2.2 结果与分析第76-86页
        2.2.3 小结第86页
    2.3 植原体的透射电镜检测及其形态学第86-89页
        2.3.1 材料与方法第86-87页
        2.3.2 结果与分析第87-88页
        2.3.3 总结第88-89页
    2.4 植原体资源保存第89-96页
        2.4.1 材料与方法第90-92页
        2.4.2 结果第92-95页
        2.4.3 小结第95-96页
第三章 讨论第96-104页
    3.1 西北地区植原体病害多样性第96页
    3.2 西北地区植原体株系多样性第96-100页
        3.2.1 泡桐丛枝植原体第97页
        3.2.2 枣疯植原体、酸枣丛枝植原体第97页
        3.2.3 禾本科植物植原体多样性第97-98页
        3.2.4 桃黄化植原体第98页
        3.2.5 南瓜丛枝植原体的混合侵染第98页
        3.2.6 樱属植物植原体病害的发生第98页
        3.2.7 16SrVI组植原体在中国的发生第98页
        3.2.8 观赏植物植原体病害第98-99页
        3.2.9 扁茎类植原体病害第99页
        3.2.10 苦楝黄化和苦楝丛枝第99页
        3.2.11 国槐丛枝、刺槐丛枝第99页
        3.2.12 葡萄黄化第99页
        3.2.13 仙人掌丛枝第99页
        3.2.14 苹果衰退和苜蓿丛枝第99-100页
        3.2.15 樱桃李黄化第100页
        3.2.16 辣椒丛枝和五角枫丛枝第100页
    3.3 透射电子显微镜第100-101页
        3.3.1 透射电镜的作用第100页
        3.3.2 透射电镜的局限性第100-101页
    3.4 植原体资源保存第101-102页
        3.4.1 菟丝子传毒第101-102页
        3.4.2 昆虫传毒第102页
        3.4.3 嫁接传毒第102页
    3.5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第102-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16页
附录第116-148页
    附录1 植物样品采集信息第116-125页
    附录2 未提交的24个植原体株系 16SrRNA基因序列第125-139页
    附录3 未提交的12个植原体株系rp基因序列第139-145页
    附录4 英文缩写全称对照第145-148页
致谢第148-149页
作者简介第149-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春花与小麦蓝矮植原体互作过程中抗病相关基因的分离与分析
下一篇:利用‘小麦—蚜虫—烟蚜茧蜂载体植物系统防治疏菜蚜虫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