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基于金属有机框架合成MgFe2O4负极材料的储锂/钠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0-32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2 锂离子电池简介第11-19页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简述第11-12页
        1.2.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与关键技术第12-18页
        1.2.3 锂离子电池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第18-19页
    1.3 钠离子电池简介第19-24页
        1.3.1 钠离子电池的发展简述第19-20页
        1.3.2 钠离子电池的关键技术第20-23页
        1.3.3 钠离子电池的特点第23-24页
    1.4 铁酸盐负极材料的合成和改进方法第24-26页
        1.4.1 铁酸盐负极材料的研究背景第24-25页
        1.4.2 铁酸盐负极材料的合成方法第25-26页
    1.5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简介第26-30页
        1.5.1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在锂/钠离子电池负极中的应用第27页
        1.5.2 模板法简介第27-29页
        1.5.3 柯肯达尔效应简介第29页
        1.5.4 普鲁士蓝类材料的简介第29-30页
    1.6 本课题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第30-32页
第2章 实验的药品、仪器与方法第32-38页
    2.1 主要药品和试剂第32-33页
    2.2 主要实验设备和测试仪器第33页
    2.3 材料的物化性能表征手段第33-35页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34页
        2.3.2 热重分析(TG)第34页
        2.3.3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第34页
        2.3.4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HRTEM)第34-35页
        2.3.5 氮气等温吸脱附分析第35页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第35页
    2.4 MgFe_2O_4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池的组装第35-37页
        2.4.1 MgFe_2O_4负极材料的合成第35-36页
        2.4.2 MgFe_2O_4电极的制备第36页
        2.4.3 扣式电池的组装第36-37页
    2.5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37-38页
第3章 MOF法制备MgFe_2O_4中空立方体及其储锂性能的研究第38-54页
    3.1 引言第38-39页
    3.2 实验部分第39页
    3.3 MgFe_2O_4材料结构和形貌表征第39-44页
        3.3.1 前驱体的TG曲线分析第39-40页
        3.3.2 MOF法合成MgFe_2O_4材料的XRD分析第40页
        3.3.3 SEM和TEM分析第40-42页
        3.3.4 氮气吸脱附测试分析第42-43页
        3.3.5 MOF法合成MgFe_2O_4材料的形成过程分析第43-44页
    3.4 锂电负极材料MgFe_2O_4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44-49页
        3.4.1 循环和倍率性能测试第44-47页
        3.4.2 交流阻抗和循环伏安测试第47-49页
    3.5 MOF法合成MgFe_2O_4材料循环之后的形貌结构及机理研究第49-53页
        3.5.1 XPS分析第49-51页
        3.5.2 SEM和HRTEM分析第51-53页
    3.6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4章 MOF法制备MgFe_2O_4立方体及其储钠性能的研究第54-64页
    4.1 引言第54-55页
    4.2 实验部分第55页
    4.3 MOF法合成MgFe_2O_4材料结构和形貌表征第55-59页
        4.3.1 XRD和SEM分析第55-57页
        4.3.2 HRTEM分析第57-58页
        4.3.3 氮气吸脱附测试分析第58-59页
    4.4 钠电负极材料MgFe_2O_4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59-62页
        4.4.1 循环性能测试第59-60页
        4.4.2 不同涂膜比例样品的倍率性能和交流阻抗测试第60-61页
        4.4.3 MgFe_2O_4负极材料的循环伏安测试第61-62页
    4.5 MOF法合成MgFe_2O_4材料循环之后的形貌结构研究第62-63页
    4.6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64-66页
    5.1 主要结论第64-65页
    5.2 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6页
附录第76-78页
    附录A 主要缩写符号说明第76-78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8-80页
致谢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岗南水库迁移村空间特征与复兴策略研究--以李家口村为例
下一篇:石墨烯/钴酸镍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