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 平山地区水库迁移村亟待保护发展 | 第10页 |
2 “美丽乡村”建设倡导特色传承 | 第10页 |
3 李家口“精品村”建设积极推进 | 第10-11页 |
二、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11-12页 |
1 研究对象及问题 | 第11页 |
2 研究范围 | 第11-12页 |
三、既往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 水库迁移村发展更新研究现状 | 第12页 |
2 平山及其周边地区村落更新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3 国内外村落空间特征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4 研究现状小结 | 第17页 |
四、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17-19页 |
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五、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9-22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2 创新点 | 第19-20页 |
3 论文框架 | 第20-22页 |
第1章 乡村复兴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22-32页 |
1.1 相关概念解析 | 第22-23页 |
1.1.1 水库迁移村 | 第22页 |
1.1.2 乡村复兴 | 第22-23页 |
1.2 乡村复兴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23-24页 |
1.2.1 活态遗产保护方法(LHA)理论 | 第23页 |
1.2.2 有机更新理论 | 第23页 |
1.2.3 自组织更新理论 | 第23-24页 |
1.2.4 既有理论启示 | 第24页 |
1.3 乡村复兴的实践模式 | 第24-30页 |
1.3.1 不同侧重目标的复兴模式 | 第24-26页 |
1.3.2 不同空间尺度的复兴模式 | 第26-29页 |
1.3.3 不同参与主体的复兴模式 | 第29-30页 |
1.4 新趋势:基于空间特征保护的村落复兴 | 第30-31页 |
1.4.1 村落空间特征内容与意义 | 第30页 |
1.4.2 村落空间特征在村落复兴中的价值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2章 岗南水库迁移村背景研究 | 第32-48页 |
2.1 岗南水库工程概况与迁移村范围 | 第32-37页 |
2.1.1 岗南水库工程概况 | 第32-35页 |
2.1.2 迁移村的地理覆盖范围 | 第35-37页 |
2.2 地理环境 | 第37-39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37页 |
2.2.2 水文资源 | 第37-38页 |
2.2.3 气候条件 | 第38页 |
2.2.4 地理环境对迁移村落的影响 | 第38-39页 |
2.3 社会背景 | 第39-43页 |
2.3.1 产业经济 | 第40页 |
2.3.2 土地制度 | 第40-41页 |
2.3.3 人文风俗 | 第41-42页 |
2.3.4 社会背景对迁移村落的影响 | 第42-43页 |
2.4 岗南水库迁移村的特殊语境 | 第43-46页 |
2.4.1 迁移村落安置原则与方案 | 第43-44页 |
2.4.2 房屋迁建原则与财产赔偿措施 | 第44-45页 |
2.4.3 水库移民历程概况 | 第45页 |
2.4.4 水库移民特殊语境对迁移村落的影响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3章 水库迁移村特征形成与解析——以李家口村为例 | 第48-68页 |
3.1 案例选取与范围限定 | 第48-51页 |
3.1.1 案例选取的典型性 | 第48-49页 |
3.1.2 李家口村落空间发展历程概述 | 第49-50页 |
3.1.3 研究范围及方法 | 第50-51页 |
3.2 整体格局特征解析 | 第51-55页 |
3.2.1 山水环境布局紧凑 | 第51-52页 |
3.2.2 “梭”型形态趋于分散 | 第52-54页 |
3.2.3 空间要素垂直分层 | 第54-55页 |
3.3 街巷空间特征解析 | 第55-58页 |
3.3.1 路网体系“枝”状发散 | 第55-56页 |
3.3.2 街巷山体自然相融 | 第56-57页 |
3.3.3 显隐节点相辅相成 | 第57-58页 |
3.4 乡土民居特征解析 | 第58-67页 |
3.4.1 建造工艺地域传承 | 第59页 |
3.4.2 合院形制求同存异 | 第59-61页 |
3.4.3 正房格局变更转译 | 第61-64页 |
3.4.4 装饰细部删繁就简 | 第64-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水库迁移村的特征演化与发展趋势 | 第68-88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68-70页 |
4.1.1 空间特征演化趋势的研究方法 | 第68-70页 |
4.1.2 不同尺度的研究参量 | 第70页 |
4.2 村落格局离散加剧及其影响 | 第70-74页 |
4.2.1 离散加剧的现状格局 | 第70-71页 |
4.2.2 聚落区块空间拓扑深度解析 | 第71-72页 |
4.2.3 解体化与统筹需求 | 第72-74页 |
4.3 街巷体系分散隔断及其影响 | 第74-79页 |
4.3.1 分散隔断的街巷现状 | 第74页 |
4.3.2 街巷空间标准整合度解析 | 第74-78页 |
4.3.3 萧条化与复兴需求 | 第78-79页 |
4.4 乡土民居特征异化及其影响 | 第79-87页 |
4.4.1 砖混/框架体系介入下的民居现状 | 第80-84页 |
4.4.2 院落空间视域整合度解析 | 第84-85页 |
4.4.3 去特征化与保护更新需求 | 第85-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5章 基于特征保护的村落复兴策略与设计初探 | 第88-112页 |
5.1 李家口的复兴目标与资源优势 | 第88-92页 |
5.1.1 上位规划与复兴目标 | 第88-91页 |
5.1.2 资源优势与可利用特征 | 第91-92页 |
5.2 置入新型产业,整合村落格局 | 第92-94页 |
5.2.1 多元产业统筹离散 | 第92页 |
5.2.2 产业交通整体布局 | 第92-93页 |
5.2.3 产业标志性片区再塑 | 第93-94页 |
5.3 提升公共环境,恢复乡村活力 | 第94-97页 |
5.3.1 生态环境整治 | 第94-95页 |
5.3.2 路网结构改善 | 第95-96页 |
5.3.3 隐性节点景观整治 | 第96-97页 |
5.4 提高居住条件,复兴乡土民居 | 第97-109页 |
5.4.1 传统民居保护修缮 | 第97-99页 |
5.4.2 现代民宅局部优化 | 第99-102页 |
5.4.3 特色民居传承更新 | 第102-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2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一、结语:普通村落保护更新的几点思考 | 第112-113页 |
二、不足与展望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9-120页 |
附录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