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5页 |
·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理论 | 第11-12页 |
·国内城镇化发展模式理论 | 第12-13页 |
·理论研究的不足和突破口 | 第13-15页 |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2 榆林市城镇化进程的特征分析 | 第17-51页 |
·整体发展特征分析 | 第17-31页 |
·榆林市城镇化水平与速度的阶段性划分 | 第17-18页 |
·榆林市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 第18-30页 |
·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因素解读 | 第30-31页 |
·地域差异特征分析 | 第31-43页 |
·城镇化水平与速度的地域差异 | 第31-34页 |
·城镇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性 | 第34-37页 |
·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进程协调度的地域差异性 | 第37-43页 |
·空间诱导特征分析 | 第43-47页 |
·资源条件的空间诱导 | 第43-45页 |
·城镇发展基础的空间诱导 | 第45-47页 |
·现状特征小结 | 第47-51页 |
·整体特征 | 第47页 |
·地域差异特征 | 第47-48页 |
·空间诱导特征 | 第48-51页 |
3 榆林市城镇化进程推动力分析 | 第51-71页 |
·榆林市现状剩余劳动力情况 | 第51-57页 |
·剩余劳动力预测方法的确定 | 第51-53页 |
·榆林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预测 | 第53-55页 |
·对预测结果的解读 | 第55-57页 |
·剩余劳动力的空间转移特征分析 | 第57-64页 |
·榆林市剩余劳动力空间转移路径特征 | 第57-60页 |
·榆林市剩余劳动力空间转移模式 | 第60-64页 |
·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 第64-69页 |
·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 第64-66页 |
·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66-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4 榆林市城镇化进程拉动力分析 | 第71-83页 |
·榆林市从业人员数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 第71-73页 |
·榆林市产业发展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 | 第73-76页 |
·榆林市农村劳动力非农产业从业特征 | 第73-75页 |
·特征的解读 | 第75-76页 |
·榆林市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的预测 | 第76-81页 |
·时间序列预测法 | 第77-78页 |
·GDP相关性预测法 | 第78-79页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相关性预测法 | 第79-80页 |
·综合预测结果 | 第80-81页 |
·对预测结果的分析 | 第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5 榆林城镇化的地域模式 | 第83-101页 |
·榆林市城镇化发展的战略背景 | 第83-85页 |
·榆林市城镇化子系统发展模式 | 第85-93页 |
·榆林市剩余劳动力空间转移路径模式 | 第85-87页 |
·榆林市城镇化的产业支撑模式 | 第87-89页 |
·榆林市城镇化的空间发展模式 | 第89-93页 |
·榆林市城镇化整体系统发展模式 | 第93-96页 |
·发展模式的实施建议 | 第96-101页 |
·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榆林市城镇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 第96-97页 |
·合理运用城镇化发展的调节手段 | 第97页 |
·积极培育特色城镇,深化城乡产业联系 | 第97-98页 |
·倡导观念更新,加大体制创新和政策调整的力度 | 第98-101页 |
6 结语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7页 |
图录 | 第107-108页 |
表录 | 第108-109页 |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