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缆索吊装斜拉扣挂法介绍 | 第11-15页 |
1.2.1 缆索吊装及斜拉扣挂系统组成及施工技术介绍 | 第11-14页 |
1.2.2 国内外缆索吊装施工技术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1.3 虚拟样机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工程背景 | 第17-24页 |
2.1 工程背景 | 第17-20页 |
2.1.1 桥位及桥跨布置 | 第17页 |
2.1.2 主拱圈结构概况 | 第17-20页 |
2.1.3 气象特征 | 第20页 |
2.2 缆索吊装—斜拉扣挂系统总体布置 | 第20-21页 |
2.3 怒江四线特大桥缆索吊装方案 | 第21-23页 |
2.3.1 单杆件吊装控制难点 | 第22-23页 |
2.3.2 吊装顺序的划分 | 第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杆件对位条件及实现方式 | 第24-37页 |
3.1 杆件端面匹配条件 | 第24-27页 |
3.1.1 两根杆件的对应端面法线平行 | 第25-26页 |
3.1.2 两根杆件的侧面的法线平行 | 第26页 |
3.1.3 两根杆件的端面上有对应的一个点重合 | 第26-27页 |
3.2 刚体空间姿态和位置描述 | 第27-30页 |
3.2.1 刚体空间姿态的欧拉角描述 | 第27-28页 |
3.2.2 刚体任意姿态调整方式 | 第28-29页 |
3.2.3 刚体空间位置描述及实现方式 | 第29-30页 |
3.3 原吊装方案所能实现杆件的运动形式 | 第30-32页 |
3.3.1 原施工吊装方案 | 第30-31页 |
3.3.2 原吊装方案所能实现杆件的运动形式 | 第31-32页 |
3.4 在既有吊装体系上添加新的机构和驱动 | 第32-36页 |
3.4.1 杆件内倾角调整 | 第33-34页 |
3.4.2 杆件水平面转动及小尺度横移的实现方式 | 第34-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拱圈施工有限元仿真计算 | 第37-51页 |
4.1 仿真模型 | 第37-39页 |
4.1.1 计算模型 | 第37-38页 |
4.1.2 施工阶段 | 第38-39页 |
4.1.3 扣锚索系统 | 第39页 |
4.2 计算荷载 | 第39-40页 |
4.3 计算结果 | 第40-47页 |
4.3.1 主拱圈位移和应力 | 第40-42页 |
4.3.2 扣索系统 | 第42-43页 |
4.3.3 锚索系统 | 第43-44页 |
4.3.4 扣塔系统 | 第44-47页 |
4.4 温度对拱圈施工过程弹性挠度的影响 | 第47-49页 |
4.4.1 气象特征 | 第47页 |
4.4.2 温度效应分类 | 第47-48页 |
4.4.3 均匀温差影响 | 第48-49页 |
4.4.4 计算结论 | 第49页 |
4.5 杆件端面测点坐标提取及利用 | 第49-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基于ADAMS的缆索吊装多刚体动力学仿真 | 第51-79页 |
5.1 缆索吊装运动学分析的意义 | 第51-52页 |
5.2 多体系动力学仿真介绍 | 第52页 |
5.3 模型建立方案 | 第52-55页 |
5.3.1 整体建模方案 | 第52-53页 |
5.3.2 多体动力学软件中绳索类物体的建模方法 | 第53-54页 |
5.3.3 新的机构建模方案 | 第54-55页 |
5.4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5-62页 |
5.5 仿真工况设置 | 第62-67页 |
5.6 仿真结果 | 第67-78页 |
5.6.1 塔架稳定性验算 | 第67-73页 |
5.6.2 验证仿真过程中空间姿态调整到位 | 第73-77页 |
5.6.3 吊装过程中杆件速度与加速度研究 | 第77-7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6章 自动化拼接前景展望 | 第79-81页 |
6.1 飞行器及海底沉管对接 | 第79页 |
6.2 自动化实现方案 | 第79-80页 |
6.2.1 目前土木工程自动化施工应用情况 | 第79-80页 |
6.2.2 机械臂自动化拼装 | 第8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结论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