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临床研究 | 第14-40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4-16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4页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4页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4页 |
1.4 分期标准 | 第14页 |
1.5 纳入标准 | 第14-15页 |
1.6 排除标准 | 第15页 |
1.7 剔除和脱落标准 | 第15页 |
1.8 中止标准 | 第15-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2.1 试验设计 | 第16-17页 |
2.2 治疗方法 | 第17-18页 |
2.3 不良反应的处理 | 第18页 |
2.4 疗效观察 | 第18-19页 |
2.5 安全性观察 | 第19页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19页 |
3 研究结果 | 第19-30页 |
3.1 基线均衡性比较 | 第20-25页 |
3.1.1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 | 第20页 |
3.1.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 第20-21页 |
3.1.3 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 第21-22页 |
3.1.4 两组患者发病分型比较 | 第22-23页 |
3.1.5 两组患者发病部位比较 | 第23-24页 |
3.1.6 两组患者发病危险因素比较 | 第24-25页 |
3.2 疗效观察指标结果比较 | 第25-29页 |
3.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NIHSS评分比较 | 第25-26页 |
3.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FMA运动评分比较 | 第26-27页 |
3.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BI评分比较 | 第27-28页 |
3.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肌张力比较 | 第28页 |
3.2.5 试验组患者针刺前和针刺后即刻肌力比较 | 第28-29页 |
3.2.6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第29页 |
3.3 两组患者安全性分析 | 第29-30页 |
4 分析讨论 | 第30-40页 |
4.1 中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 第30页 |
4.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 第30-31页 |
4.3 头针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 第31-32页 |
4.4 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理论依据 | 第32-34页 |
4.5 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制 | 第34页 |
4.6 影响头针疗效的因素 | 第34-36页 |
4.7 观察指标的选择及试验结果分析 | 第36-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1 结论 | 第40页 |
2 问题与展望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附录 | 第45-51页 |
文献综述 | 第5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