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2-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1 全国以及西安老龄化的进展 | 第12页 |
1.1.2 国家的相关政策 | 第12-14页 |
1.1.3 课题的契机—ICCC竞赛 | 第14页 |
1.1.4 高校户外休闲活动空间建设现状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3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3.1 助老 | 第15页 |
1.3.2 多代际共享 | 第15-16页 |
1.3.3 高校住区 | 第16页 |
1.3.4 住区户外休闲空间 | 第16-17页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7页 |
1.4.1 休闲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1.4.2 住区户外休闲活动空间研究综述 | 第19-27页 |
1.4.3 国家出台的规范标准研究 | 第27页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27-3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5.2 研究的方法 | 第28-29页 |
1.5.3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9-30页 |
2.高校住区户外休闲活动主体行为特征分析 | 第30-50页 |
2.1 高校住区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 第30-33页 |
2.1.1 高校住区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政策 | 第30-32页 |
2.1.2 高校住区的特征 | 第32-33页 |
2.2 高校住区户外休闲活动的构成主体及重要作用 | 第33-39页 |
2.2.1 高校住区户外休闲活动的构成主体 | 第33-36页 |
2.2.2 高校住区户外休闲活动对构成主体的重要作用 | 第36-39页 |
2.3 高校住区不同构成主体户外休闲活动内容及特征 | 第39-49页 |
2.3.1 高知老年人 | 第40-45页 |
2.3.2 儿童 | 第45-48页 |
2.3.3 中青年人 | 第48-4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3.高校住区户外休闲空间及人群活动现状调研 | 第50-132页 |
3.1 调查对象及调研方式 | 第50-54页 |
3.1.1 高校住区的典型性及代表性 | 第50页 |
3.1.2 高校住区与教学区的关系 | 第50-54页 |
3.1.3 调研方式 | 第54页 |
3.2 长安大学校本部南院住宅区 | 第54-74页 |
3.2.1 区位 | 第54-55页 |
3.2.2 整体概况 | 第55-59页 |
3.2.3 户外休闲活动空间现状 | 第59-60页 |
3.2.4 五个重要节点空间及人群活动现状 | 第60-69页 |
3.2.5 户外休闲活动主体满意度及需求 | 第69-74页 |
3.3 西安交通大学教师新村 | 第74-103页 |
3.3.1 区位 | 第74页 |
3.3.2 整体概况 | 第74-80页 |
3.3.3 户外休闲活动空间现状 | 第80页 |
3.3.4 九个重要节点空间及人群活动现状 | 第80-99页 |
3.3.5 户外休闲活动主体满意度及需求 | 第99-103页 |
3.4 西北大学新村 | 第103-116页 |
3.4.1 区位 | 第103-104页 |
3.4.2 整体概况 | 第104-107页 |
3.4.3 户外休闲活动空间现状 | 第107-108页 |
3.4.4 三个重要节点空间及人群活动现状 | 第108-113页 |
3.4.5 户外休闲活动主体满意度及需求 | 第113-116页 |
3.5 西北工业大学 | 第116-131页 |
3.5.1 区位 | 第117页 |
3.5.2 整体概况 | 第117-122页 |
3.5.3 户外休闲活动空间现状 | 第122页 |
3.5.4 二个重要节点空间及人群活动现状 | 第122-126页 |
3.5.5 户外休闲活动主体满意度及需求 | 第126-13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4.高校住区户外休闲空间及各代际人群活动现状分析 | 第132-166页 |
4.1 不同代际人群活动特征 | 第132-138页 |
4.1.1 活动人群 | 第132-133页 |
4.1.2 活动类型 | 第133-135页 |
4.1.3 活动时间 | 第135-137页 |
4.1.4 各类活动时间特征 | 第137-138页 |
4.2 户外休闲活动空间的特征 | 第138-147页 |
4.2.1 分类及规模 | 第138-141页 |
4.2.2 空间布局 | 第141-146页 |
4.2.3 空间构成 | 第146-147页 |
4.3 多代际共享的人群活动及空间特征 | 第147-153页 |
4.3.1 多代际共享的活动类型 | 第147页 |
4.3.2 多代际共享的活动时间 | 第147-149页 |
4.3.3 多代际共享的各类活动时间特征 | 第149-150页 |
4.3.4 可提供多代际共享的空间特征 | 第150-153页 |
4.4 多代际共享户外休闲空间规划布局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总结 | 第153-159页 |
4.4.1 活动空间布局不合理 | 第154-156页 |
4.4.2 活动空间层级不明晰 | 第156页 |
4.4.3 活动空间类型单一 | 第156-157页 |
4.4.4 适宜集体活动的空间数量少 | 第157-158页 |
4.4.5 多代际共享的活动空间规模小 | 第158-159页 |
4.4.6 步行环境差,步行系统不连通 | 第159页 |
4.5 多代际共享户外休闲空间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总结 | 第159-165页 |
4.5.1 活动空间功能单一 | 第160页 |
4.5.2 活动空间设施不齐全 | 第160-161页 |
4.5.3 极度缺乏儿童活动场地 | 第161-163页 |
4.5.4 缺乏满足各类人群通行环境的设计 | 第163页 |
4.5.5 活动空间缺乏高校住区特色的彰显 | 第163-164页 |
4.5.6 植物配置种类单一且位置不当 | 第164页 |
4.5.7 缺乏管理 | 第164-1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65-166页 |
5.助老目标下高校住区户外休闲空间多代际共享策略 | 第166-192页 |
5.1 助老目标下多代际共享规划设计原则 | 第166-168页 |
5.1.1 安全性 | 第166页 |
5.1.2 可达性 | 第166-167页 |
5.1.3 舒适性 | 第167页 |
5.1.4 独特性 | 第167页 |
5.1.5 趣味性 | 第167-168页 |
5.1.6 复合性 | 第168页 |
5.2 助老目标下多代际共享规划策略 | 第168-171页 |
5.2.1 空间布局应合理分级 | 第168-169页 |
5.2.2 注重营造老幼可集体活动的空间 | 第169页 |
5.2.3 增加适宜集体活动的空间 | 第169-170页 |
5.2.4 活动空间布局应在主次分明的前提下均匀分布 | 第170-171页 |
5.2.5 改善步行环境,连通步行系统 | 第171页 |
5.3 助老目标下多代际共享设计策略 | 第171-176页 |
5.3.1 多代际共享的活动空间易创建功能复合的亚空间 | 第171-172页 |
5.3.2 重视两种不同功能衔接空间的利用 | 第172页 |
5.3.3 配备齐全的功能性设施 | 第172-173页 |
5.3.4 选择合适的空间增加儿童活动场地 | 第173-174页 |
5.3.5 加强活动空间内道路的全龄化设计 | 第174页 |
5.3.6 彰显高校住区户外休闲空间的特色 | 第174-175页 |
5.3.7 丰富植被种类,选择适当位置 | 第175-176页 |
5.3.8 加强住区管理 | 第176页 |
5.4 助老目标下多代际共享户外休闲空间功能区构成 | 第176-182页 |
5.4.1 娱乐休闲空间 | 第176-178页 |
5.4.2 健身运动空间 | 第178-180页 |
5.4.3 坐息观赏空间 | 第180-181页 |
5.4.4 代际共享空间 | 第181-182页 |
5.5 助老目标下多代际共享户外休闲空间设计要素 | 第182-189页 |
5.5.1 坡道、台阶与扶手 | 第182-183页 |
5.5.2 座椅 | 第183-184页 |
5.5.3 卫生间 | 第184-185页 |
5.5.4 儿童游戏器械 | 第185-186页 |
5.5.5 铺装地面 | 第186-187页 |
5.5.6 户外照明 | 第187-188页 |
5.5.7 户外标识 | 第188页 |
5.5.8 植物景观 | 第188-18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89-192页 |
6 结语 | 第192-19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92-193页 |
6.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193-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198页 |
图录 | 第198-204页 |
表录 | 第204-206页 |
附录一 | 第206-208页 |
附录二 | 第208-212页 |
致谢 | 第212-2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