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论文

维汉学生的跨文化交往研究--以新疆若羌县中学2016级高中生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1页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0-12页
    第二节 文献回顾第12-16页
        一、跨文化交往的障碍及其成因研究第12-13页
        二、影响跨文化交往的重要因素第13-16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田野点概况第16-21页
        一、田野调查的方法第16-18页
        二、文献研究的方法第18页
        三、田野点概况第18-21页
第二章 跨文化交往的量表调查与分析第21-38页
    第一节 跨文化交往的量表调查第21-24页
        一、量表选用第21-23页
        二、调查对象第23-24页
        三、调查方式第24页
    第二节 跨文化交往差异分析第24-34页
        一、互动避免度第25-27页
        二、交际自信度第27-28页
        三、互动不适度第28-30页
        四、交际愉悦度第30-31页
        五、互动专注度第31-32页
        六、差异尊重度第32-34页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第34-38页
第三章 维汉中学生跨文化交往的内容与特点第38-48页
    第一节 维汉学生交往的内容第38-43页
        一、节日与集体活动中的互动第38-40页
        二、学习上的互助第40-41页
        三、交友方面的状况第41-42页
        四、“民汉混住”宿舍中的交往第42-43页
    第二节 维汉学生交往的特点第43-48页
        一、交往频率低第43-44页
        二、交往程度浅第44-46页
        三、交往基础不平衡第46-48页
第四章 维汉中学生跨文化交往的重要影响因素第48-61页
    第一节 宗教和风俗习惯因素第48-49页
    第二节 文化因素第49-53页
        一、语言差异第49-52页
        二、成长环境差异第52-53页
    第三节 心理因素第53-57页
        一、民族心理距离第53-54页
        二、人际认知偏差第54-57页
    第四节 教育困境第57-61页
        一、“底子差学不动”第57-58页
        二、“上学不如种红枣”第58-6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第61-65页
    第一节 结论第61-62页
    第二节 对策第62-65页
        一、增加交往机会,增进彼此理解第62-63页
        二、开设辅导课程,克服交往障碍第63-64页
        三、发挥教师作用,引导学生交往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附录第69-71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1-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SVM的大学生助学金评定方法研究
下一篇:甘肃省“三支一扶”计划绩效改进研究--基于“战略三角形”理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