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引言 | 第15-37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33页 |
1.2.1 森林生物量、碳储量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2.2 森林土壤碳储量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2.3 森林碳储量估算方法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3-32页 |
1.2.4 森林土壤碳储量估算方法研究进展 | 第32-33页 |
1.3 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3-34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33页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3-3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34页 |
1.4.1 大兴安岭林区落叶松林碳储量监测 | 第34页 |
1.4.2 落叶松林碳储量及碳层分配特征研究 | 第34页 |
1.4.3 人为干扰因素对落叶松林碳储量及碳层分配特征影响研究 | 第34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1.6 创新点 | 第35-36页 |
1.6.1 区域创新 | 第35页 |
1.6.2 思路创新 | 第35-36页 |
1.6.3 方法创新 | 第36页 |
1.7 课题支撑 | 第36-37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37-40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37页 |
2.2 土壤 | 第37-38页 |
2.3 冻土 | 第38页 |
2.4 气候 | 第38-39页 |
2.5 植被 | 第39-40页 |
3 研究方法 | 第40-47页 |
3.1 实测法 | 第40-44页 |
3.1.1 标准地设置与调查 | 第40-42页 |
3.1.2 植被层调查 | 第42-43页 |
3.1.3 土壤层调查 | 第43页 |
3.1.4 植物及土壤各指标测定 | 第43-44页 |
3.1.5 含碳率、生物量、碳储量的计算 | 第44页 |
3.1.6 数据处理 | 第44页 |
3.2 遥感法 | 第44-45页 |
3.2.1 实测样地数据处理 | 第44-45页 |
3.2.2 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 第45页 |
3.2.3 遥感模型的建立 | 第45页 |
3.3 模型模拟法 | 第45-47页 |
3.3.1 模型的选取与建立 | 第46页 |
3.3.2 模型的评价与比较 | 第46-47页 |
4 落叶松林碳储量监测研究 | 第47-87页 |
4.1 基于实测法落叶松林碳储量监测研究 | 第47-51页 |
4.1.1 样地设置与调查 | 第47-48页 |
4.1.2 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植被层生物量 | 第48-50页 |
4.1.3 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植被层各器官含碳率 | 第50页 |
4.1.4 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植被层碳储量 | 第50-51页 |
4.2 基于Landsat-8 OLI的特征变量优化提取及森林碳储量反演 | 第51-67页 |
4.2.1 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52-53页 |
4.2.2 遥感数据处理 | 第53-58页 |
4.2.3 特征向量优化提取和模型变量的选取 | 第58-60页 |
4.2.4 生物量遥感模型建立 | 第60-64页 |
4.2.5 精度检验与模型应用 | 第64-67页 |
4.2.6 森林碳储量遥感模型的建立 | 第67页 |
4.3 基于异速生长方程森林碳储量模型建立 | 第67-83页 |
4.3.1 实测样地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68页 |
4.3.2 变量及模型设定与选取 | 第68-79页 |
4.3.3 模型检验与评价 | 第79-82页 |
4.3.4 森林碳储量模型的建立 | 第82-83页 |
4.4 讨论 | 第83-87页 |
4.4.1 基于Landsat-8 OLI特征向量的遥感法森林碳储量监测 | 第83页 |
4.4.2 基于异速生长方程森林碳储量监测 | 第83-85页 |
4.4.3 基于实测法、遥感法、模型法多途径森林碳储量监测 | 第85-87页 |
5 落叶松林碳储量及碳层分配特征 | 第87-115页 |
5.1 不同龄组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碳储量及碳层分配特征 | 第87-92页 |
5.1.1 植被层碳储量及碳层分配特征 | 第87-89页 |
5.1.2 土壤层碳储量及碳层分配特征 | 第89-91页 |
5.1.3 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各碳层分配特征 | 第91-92页 |
5.2 不同龄组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及碳层分配特征 | 第92-98页 |
5.2.1 植被层碳储量及碳层分配特征 | 第93-95页 |
5.2.2 土壤层碳储量及碳层分配特征 | 第95-96页 |
5.2.3 生态系统各碳储量及各碳层分配特征 | 第96-98页 |
5.3 不同坡位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碳储量及碳层分配特征 | 第98-104页 |
5.3.1 植被层碳储量及碳层分配特征 | 第99-101页 |
5.3.2 土壤层碳储量及碳层分配特征 | 第101-102页 |
5.3.3 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各碳层分配特征 | 第102-104页 |
5.4 不同林分类型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碳储量及碳层分配特征 | 第104-110页 |
5.4.1 植被层碳储量及碳层分配特征 | 第105-107页 |
5.4.2 土壤层碳储量及碳层分配特征 | 第107-108页 |
5.4.3 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各碳层分配特征 | 第108-110页 |
5.5 讨论 | 第110-115页 |
5.5.1 龄组对兴安落叶松林碳储量及碳层分配特征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5.5.2 坡位对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碳储量及各碳层分配特征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5.5.3 林分类型对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碳储量及各碳层分配特征的影响 | 第113-115页 |
6 人为干扰因素对落叶松林碳储量及碳层分配特征影响 | 第115-145页 |
6.1 林分密度对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及碳层分配特征影响 | 第115-125页 |
6.1.1 植被层统碳储量及各碳层分配特征 | 第115-119页 |
6.1.2 土壤层碳储量及各碳层分配特征 | 第119-123页 |
6.1.3 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各碳层分配特征 | 第123-125页 |
6.2 采伐方式对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及碳层分配特征影响 | 第125-132页 |
6.2.1 植被层统碳储量及各碳层分配特征 | 第126-129页 |
6.2.2 土壤层碳储量及各碳层分配特征 | 第129-130页 |
6.2.3 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各碳层分配特征 | 第130-132页 |
6.3 更新造林方式对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及碳层分配特征影响 | 第132-140页 |
6.3.1 植被层统碳储量及各碳层分配特征 | 第133-136页 |
6.3.2 土壤层碳储量及各碳层分配特征 | 第136-137页 |
6.3.3 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各碳层分配特征 | 第137-140页 |
6.4 讨论 | 第140-145页 |
6.4.1 林分密度对落叶松林碳储量及各碳层分配特征的影响 | 第140-141页 |
6.4.2 采伐方式对落叶松林碳储量及各碳层分配特征的影响 | 第141-143页 |
6.4.3 更新造林方式对落叶松林碳储量及各碳层的影响 | 第143-14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45-149页 |
7.1 结论 | 第145-147页 |
7.1.1 基于实测法、遥感法、模型模拟法森林碳储量监测 | 第145页 |
7.1.2 落叶松林碳储量及各碳层分配特征研究 | 第145-146页 |
7.1.3 人为干扰因素对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分配特征的影响 | 第146-147页 |
7.2 展望 | 第147-149页 |
致谢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162-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