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间接正犯基本理论概述 | 第14-33页 |
(一) 间接正犯的法律界定 | 第14-20页 |
1. 正犯 | 第14-16页 |
2. 间接正犯 | 第16-20页 |
(二) 间接正犯之正犯性 | 第20-23页 |
1. 间接正犯正犯性的理论学说与分析 | 第20-22页 |
2. 间接正犯正犯性的依据 | 第22-23页 |
(三) 间接正犯的类型 | 第23-33页 |
1. 利用不具备犯罪客体要件者实施犯罪 | 第23-24页 |
2. 利用不具备犯罪主体要件者实施犯罪 | 第24-26页 |
3. 利用不具备犯罪主观要件者实施犯罪 | 第26-27页 |
4. 利用不具备犯罪客观要件者实施犯罪 | 第27-30页 |
5. 利用不发生共犯关系者实施犯罪 | 第30-33页 |
二、国外相关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33-41页 |
(一) 英美法系的"无辜代理人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33-37页 |
1. 英美法系的"无辜代理人制度" | 第33-34页 |
2. "无辜代理人制度"的立法例 | 第34-35页 |
3. 美国关于"无辜代理人制度"的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第35-37页 |
(二) 大陆法系国家关于间接正犯的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37-41页 |
1. 大陆法系国家关于间接正犯的立法 | 第37-39页 |
2. 大陆法系国家关于间接正犯的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第39-41页 |
三、将间接正犯引入我国刑事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41-52页 |
(一) 将间接正犯引入我国刑事立法必要性 | 第41-46页 |
1. 间接正犯有独立存在的必要性 | 第41-43页 |
2. 将间接正犯引入我国刑事立法能够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刑法体系 | 第43-44页 |
3. 将间接正犯引入我国刑事立法能够使罪刑法定原则得到更好的实现 | 第44-45页 |
4. 将间接正犯引入我国刑事立法有助于维护我国刑法的尊严与权威 | 第45-46页 |
(二) 将间接正犯引入我国刑事立法的可行性 | 第46-52页 |
1. 从法律传承的角度看,间接正犯符合中国传统刑法精神 | 第46-48页 |
2. 从我国刑法立法沿革来看,间接正犯与现存刑法的相关制度并不冲突 | 第48-49页 |
3. 从立法技术上看,将间接正犯引入我国刑事立法是可能的 | 第49页 |
4. 从司法实践上看,将间接正犯引入我国刑事立法亦是可行的 | 第49-52页 |
四、将间接正犯引入我国刑事立法的具体构想 | 第52-67页 |
(一) 立法模式 | 第52-56页 |
1. 我国现存之刑法立法模式 | 第52-54页 |
2. 将间接正犯引入我国刑事立法所采用之模式 | 第54-56页 |
(二) 间接正犯在刑法体系中的定位 | 第56-59页 |
1. 间接正犯在刑法体系中的定位 | 第56-57页 |
2. 正犯在刑法体系中的定位 | 第57-59页 |
(三) 规定间接正犯之法条的具体构想 | 第59-63页 |
1. 规定正犯之法条的具体构想 | 第59-60页 |
2. 规定间接正犯之法条的具体构想 | 第60-63页 |
(四) 对相关法律条文进行修改的问题 | 第63-67页 |
1. 小节标题之修改 | 第63页 |
2. 现行刑法中第25条关于"共同犯罪"之规定的修改 | 第63页 |
3. 现行刑法中主犯、从犯、胁从犯之规定的修改 | 第63-65页 |
4. 现行刑法中第29条关于"教唆犯"之规定的修改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