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8页 |
1.1 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背景 | 第7-11页 |
1.1.1 致病菌的病原学基本特征 | 第7-9页 |
1.1.2 致病菌的流行病学及危害 | 第9-11页 |
1.2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1-17页 |
1.2.1 常规生物学检测 | 第12页 |
1.2.2 酶联免疫法检测 | 第12页 |
1.2.3 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检测 | 第12-14页 |
1.2.4 液相芯片方法的检测 | 第14-17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第2章 多重PCR方法的建立 | 第18-38页 |
2.1 材料 | 第18-20页 |
2.1.1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18-19页 |
2.1.2 菌种 | 第19页 |
2.1.3 试剂及配制 | 第19-20页 |
2.2 方法 | 第20-26页 |
2.2.1 引物、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 第20页 |
2.2.2 菌种的培养与DNA模板制备 | 第20-22页 |
2.2.3 单重PCR扩增条件优化 | 第22-23页 |
2.2.4 多重PCR扩增条件优化 | 第23-25页 |
2.2.5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片段纯化与测序 | 第25-2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2页 |
2.3.1 三种致病菌引物和探针设计结果 | 第26-27页 |
2.3.2 单重PCR扩增结果 | 第27-28页 |
2.3.3 多重PCR扩增结果 | 第28-32页 |
2.4 讨论 | 第32-36页 |
2.5 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液相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8-55页 |
3.1 材料 | 第38-40页 |
3.1.1 菌种 | 第38页 |
3.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 第38-39页 |
3.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39页 |
3.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39-40页 |
3.2 方法 | 第40-45页 |
3.2.1 微球与探针的藕联 | 第40-41页 |
3.2.2 微球与探针交联效率的验证 | 第41-42页 |
3.2.3 液相基因芯片对致病菌杂交条件的优化 | 第42页 |
3.2.4 液相基因芯片对目的菌检测 | 第42-43页 |
3.2.5 检测的特异性试验 | 第43-44页 |
3.2.6 检测的重复性试验 | 第44页 |
3.2.7 检测的灵敏度试验 | 第44页 |
3.2.8 结果判定 | 第44-45页 |
3.3 结果 | 第45-51页 |
3.3.1 微球与探针藕联结果 | 第45页 |
3.3.2 液相基因芯片对致病菌杂交条件优化及检测结果 | 第45-48页 |
3.3.3 检测的特异性结果 | 第48-49页 |
3.3.4 检测的重复性结果 | 第49-51页 |
3.3.5 多重液相基因芯片杂交检测的灵敏度结果 | 第51页 |
3.4 讨论 | 第51-54页 |
3.5 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5页 |
附录 | 第6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