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信访制度的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一、信访制度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现状 | 第12-13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信访制度概述 | 第15-22页 |
第一节 信访制度的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一、信访 | 第15页 |
二、信访人 | 第15-16页 |
三、信访权 | 第16页 |
四、信访制度 | 第16-17页 |
五、信访工作 | 第17页 |
第二节 信访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7-19页 |
一、中国古代的信访制度 | 第18页 |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信访制度 | 第18-19页 |
第三节 信访机构的权力性质 | 第19-22页 |
一、信访机构的权力属于监督权力 | 第19-20页 |
二、信访机构的权力属于间接权力 | 第20页 |
三、信访机构的权力具有有限政治性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对信访制度的研究 | 第22-29页 |
第一节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 第22-25页 |
一、委托代理关系的确立 | 第23页 |
二、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问题及其成因 | 第23-24页 |
三、降低代理成本的方法 | 第24-25页 |
第二节 信访制度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 第25-26页 |
一、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对信访制度研究的可行性 | 第25页 |
二、信访制度中的多层委托代理关系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对信访制度研究的修正 | 第26-29页 |
一、在前提假设上所要作的修正 | 第26-27页 |
二、在人性假定上所要作的修正 | 第27-29页 |
第四章 信访制度中的委托代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9-43页 |
第一节 信访制度中的委托代理现状 | 第29-33页 |
一、信访机构设置不科学 | 第29-30页 |
二、信访程序缺乏规范 | 第30-31页 |
三、信访矛盾过于复杂 | 第31-32页 |
四、信访干部素质有高低 | 第32-33页 |
第二节 信访制度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 第33-37页 |
一、委托代理链复杂 | 第33-35页 |
二、委托代理成本高 | 第35-36页 |
三、委托代理中的共谋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原因分析 | 第37-43页 |
一、司法救济途径的不完善 | 第38-40页 |
二、委托人与代理人信息不对称 | 第40-41页 |
三、代理人责、权、利不对称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信访制度改革的建议 | 第43-56页 |
第一节 理顺信访救济途径 | 第43-48页 |
一、司法救济途径的平民化 | 第43-45页 |
二、加强人民代表的参与 | 第45-46页 |
三、鼓励社会力量的补充 | 第46-48页 |
第二节 规范信访工作程序 | 第48-50页 |
一、明确代理的权力与责任 | 第48页 |
二、加强委托代理的法律约束 | 第48-49页 |
三、减少信息不对称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加强信访队伍建设 | 第50-56页 |
一、注重思想引导 | 第50-52页 |
二、改革激励机制 | 第52-54页 |
三、完善监督机制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