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中国法制史论文

《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

内容提要第4-5页
中文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1章 绪论第16-40页
    1.1 《唐律疏议》编撰与成书第16-21页
        1.1.1 编撰第16-19页
        1.1.2 版本第19页
        1.1.3 地位与影响第19-21页
    1.2 《唐律疏议》结构与体例第21-27页
        1.2.1 篇章结构第21-22页
        1.2.2 “律”、“注”、“疏”的体例第22-27页
    1.3 《唐律疏议》语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第27-32页
        1.3.1 宋、元、明、清的研究成果第27-28页
        1.3.2 近代研究成果第28-29页
        1.3.3 当代研究成果第29-31页
        1.3.4 对《唐律疏议》语言研究的简评第31-32页
    1.4 《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的意义第32-36页
        1.4.1 《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与训诂学第32-33页
        1.4.2 《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与汉语史第33-35页
        1.4.3 《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与法律语言学第35-36页
        1.4.4 《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与语用学第36页
    1.5 《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第36-40页
        1.5.1 训诂学理论与方法第36-37页
        1.5.2 汉语历史语法学、汉语历史词汇学理论第37-38页
        1.5.3 法律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第38页
        1.5.4 语用学理论与方法第38-39页
        1.5.5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第39页
        1.5.6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第39-40页
第2章 《唐律疏议》训诂与律学训诂第40-64页
    2.1 中国传统律学训诂发展概要第40-49页
        2.1.1 训诂学与律学的密切关系第40-44页
        2.1.2 中国传统律学训诂发展概要第44-49页
    2.2 《唐律疏议》的训诂内容与体式第49-58页
        2.2.1 篇章结构训诂意识第49-53页
        2.2.2 疏文的义疏体训诂与问答体训诂第53-58页
    2.3 问答体疏证溯源第58-62页
        2.3.1 先秦源起与秦代的《法律答问》第59-60页
        2.3.2 魏晋南北朝佛经论疏方法的影响与强化第60-62页
        2.3.3 唐代律学训诂的重要方法第62页
        2.3.4 明清延续第62页
    2.4 小结第62-64页
第3章 《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结构与句类第64-104页
    3.1 问式的结构第64-78页
        3.1.1 单句第64-65页
        3.1.2 复句第65-71页
        3.1.3 句群第71-75页
        3.1.4 一重句群第75-77页
        3.1.5 多重句群第77-78页
    3.2 问式的句类第78-97页
        3.2.1 祈使句第78-79页
        3.2.2 陈述句第79页
        3.2.3 疑问句第79-97页
    3.3 答式的结构与句类第97-101页
        3.3.1 答式的结构第98-100页
        3.3.2 答式的句类及答式中的反问句第100-101页
    3.4 小结第101-104页
第4章 《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问答合作原则与会话分析第104-120页
    4.1 《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法律问答的语境分析第104-107页
        4.1.1 语用学的语境第104-106页
        4.1.2 《唐律疏议》法律问答的语境第106-107页
    4.2 《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法律问答的合作原则分析第107-113页
        4.2.1 会话与合作第107-110页
        4.2.2 《唐律疏议》法律问答与会话合作原则第110-113页
    4.3 《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法律问答的会话结构分析第113-118页
        4.3.1 话语分析与会话分析第113-114页
        4.3.2 《唐律疏议》法律问答会话结构分析第114-118页
    4.4 小结第118-120页
第5章 《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训诂研究第120-172页
    5.1 问式训释程式及训释用语分析第120-133页
        5.1.1 疑难情状+推定处断方法第121-123页
        5.1.2 征引律注+疑难情状+推定处断方法第123-127页
        5.1.3 疑难情状+询问处断方法第127-129页
        5.1.4 征引律注+疑难情状+询问处断办法第129-130页
        5.1.5 非常见程式第130-133页
    5.2 答式训诂程式第133-153页
        5.2.1 解析疑难情状+判语第133-139页
        5.2.2 解析疑难情状并下判语+补充解析第139-142页
        5.2.3 立法原则+解析疑难情状并下判语第142-145页
        5.2.4 总判语+解析疑难情状并下判语第145-147页
        5.2.5 解析律注+解析疑难情状并下判语第147页
        5.2.6 非常见程式第147-153页
    5.3 《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答式训诂方法及训诂术语第153-170页
        5.3.1 训诂引据法第154-164页
        5.3.2 训诂类比法第164-168页
        5.3.3 训诂例证法第168-169页
        5.3.4 训诂比较法第169-170页
        5.3.5 综合运用多种训诂方法第170页
    5.4 小结第170-172页
第6章 结论第172-176页
参考文献第176-186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86-187页
后记第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压对果蝇的诱变及作用机理的研究
下一篇:抗胃溃疡药索法酮的合成、表征及抗菌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