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河北省区域经济评价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9-21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9-11页
        1.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1.2 选题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经济评价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第11-17页
        1.2.1 国外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第11-13页
        1.2.2 国内经济评价相关指标体系研究第13-17页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思路、内容及框架第17-19页
        1.3.1 研究目的第17页
        1.3.2 研究思路第17页
        1.3.3 研究内容第17-19页
        1.3.4 研究框架第19页
    1.4 本文的创新点第19-21页
2 科学发展观的经济评价第21-27页
    2.1 三种发展观的内涵第21-25页
        2.1.1 传统发展观的内涵第21-22页
        2.1.2 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第22-23页
        2.1.3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第23-25页
    2.2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经济评价第25-27页
        2.2.1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经济评价的含义第25页
        2.2.2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第25-27页
3 河北省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27-41页
    3.1 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础和原则第27-29页
        3.1.1 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础第27页
        3.1.2 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第27-29页
    3.2 基于定性分析的指标筛选第29-32页
        3.2.1 指标筛选的定性分析原理第29-31页
        3.2.2 部分相关指标解释第31-32页
    3.3 基于定量分析的指标筛选第32-38页
        3.3.1 基于偏相关系数分析的指标筛选第32-35页
        3.3.2 基于变异系数分析的指标筛选第35-38页
    3.4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第38-40页
        3.4.1 基于理性分析的指标体系的完善第38页
        3.4.2 科学发展观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第38-40页
    3.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4 河北省总体经济发展评价研究第41-58页
    4.1 原始数据及样本的选择说明第41页
    4.2 评价指标打分第41-46页
        4.2.1 正向指标打分第41-42页
        4.2.2 负向指标打分第42页
        4.2.3 适中指标打分第42-43页
        4.2.4 最佳区间指标打分第43-46页
    4.3 基于组合赋权的经济评价模型的建立第46-53页
        4.3.1 单一赋权方法权重的确定第46-48页
        4.3.2 组合赋权方法权重的确定第48-49页
        4.3.3 经济评价模型结果的计算第49-53页
    4.4 河北省总体经济发展状况分析第53-56页
        4.4.1 河北省总体经济发展状况第53页
        4.4.2 河北省总体经济发展状况总结第53-56页
    4.5 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第56-57页
    4.6 本章小结第57-58页
5 河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评价第58-75页
    5.1 基于次约束的经济评价模型的建立第58-63页
        5.1.1 基于次约束的经济评价原理及步骤第58-59页
        5.1.2 优向量和次向量的确定第59-60页
        5.1.3 权优异度和权次异度的确定第60-61页
        5.1.4 经济评价模型的建立和求解第61-63页
    5.2 河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评价实证研究第63-70页
        5.2.1 样本的选取及数据处理第63-65页
        5.2.2 组合赋权的权重确定第65-66页
        5.2.3 河北省各地市欧氏距离的计算第66-67页
        5.2.4 基于组合次约束的经济评价模型结果的计算第67-70页
    5.3 河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第70-72页
        5.3.1 准则层评价结果分析第70-71页
        5.3.2 经济发展的关键准则因素分析第71-72页
    5.4 河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第72-74页
    5.5 本章小结第74-75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5-77页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75页
    6.2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75-76页
    6.3 研究展望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附录第81-82页
后记第82-8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区高速公路运营期行车安全评价研究
下一篇:档案信息数字化业务外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