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高速公路运营期行车安全评价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7页 |
1.1.1 我国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现状 | 第12-15页 |
1.1.2 道路条件与交通事故的关系 | 第15-16页 |
1.1.3 山区高速公路行车安全评价的提出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龙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调查与成因分析 | 第21-37页 |
2.1 工程概况和安全现状 | 第22-24页 |
2.2 交通事故调查分析 | 第24-26页 |
2.2.1 交通事故调查与数据处理 | 第24-26页 |
2.2.2 交通事故处理结果及成因分析 | 第26页 |
2.3 道路交通事故黑点分析 | 第26-35页 |
2.3.1 事故黑点的定义 | 第27-28页 |
2.3.2 事故黑点方法分析 | 第28-32页 |
2.3.3 事故黑点位置的确定 | 第32-34页 |
2.3.4 事故黑点路段治理措施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龙丽高速公路行车安全总体评价方法研究 | 第37-54页 |
3.1 设计符合性评价 | 第37-39页 |
3.1.1 设计符合性评价方法 | 第37页 |
3.1.2 设计符合性评价步骤与过程 | 第37-38页 |
3.1.3 保障措施及建议 | 第38-39页 |
3.2 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 第39-51页 |
3.2.1 运行速度计算方法 | 第39-42页 |
3.2.2 运行速度预测结果 | 第42-48页 |
3.2.3 对指南修正意见 | 第48-51页 |
3.3 运行速度协调性分析 | 第51-52页 |
3.3.1 相邻路段运行速度协调性分析 | 第51页 |
3.3.2 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协调性分析 | 第51-52页 |
3.4 评价结论与建议 | 第52-53页 |
3.4.1 评价结论 | 第52-53页 |
3.4.2 建议与处理措施 | 第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长大下坡路段行车安全评价与对策 | 第54-72页 |
4.1 长大下坡路段安全评价指标 | 第54-55页 |
4.1.1 小汽车安全评价指标及标准 | 第54-55页 |
4.1.2 大货车安全评价指标及标准 | 第55页 |
4.2 大货车制动器温度预测理论模型 | 第55-59页 |
4.2.1 车型的选择 | 第56页 |
4.2.2 温度预测理论模型的建立 | 第56-59页 |
4.3 温度预测理论模型辅助计算程序 | 第59-60页 |
4.4 龙丽高速长大下坡路段温度预测与分析 | 第60-70页 |
4.5 长大下坡路段的建议措施 | 第70-71页 |
4.5.1 避险车道的设置 | 第70-71页 |
4.5.2 其他改善措施 | 第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龙丽高速运营期行车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 第72-80页 |
5.1 运营期行车安全评价结果 | 第72-77页 |
5.2 运营期行车安全评价总体分析 | 第77-8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0-82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80-81页 |
6.2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