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8-15页 |
1.1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1.1.1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1.1.1.1 理论背景 | 第8页 |
1.1.1.2 现实背景 | 第8-9页 |
1.2.1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2.1.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1.2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1.2 本论文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 第10页 |
1.3 本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 第10-11页 |
1.4 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现状 | 第11-14页 |
1.4.1 国外关于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2 国内关于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5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2 生态文明理论概述 | 第15-19页 |
2.1 什么是生态文明 | 第15-16页 |
2.1.1 生态文明的狭义定义 | 第15-16页 |
2.1.2 生态文明的广义定义 | 第16页 |
2.2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 第16-19页 |
2.2.1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 | 第16-17页 |
2.2.2 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 第17-19页 |
3 "生态文明"的理论演变与发展 | 第19-25页 |
3.1 生态危机对人类文明的巨大挑战 | 第19页 |
3.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与实践 | 第19-22页 |
3.2.1 儒家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与实践 | 第19-20页 |
3.2.2 佛教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和实践 | 第20-21页 |
3.2.3 道家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和实践 | 第21-22页 |
3.3 西方自然观的历史演变 | 第22-25页 |
3.3.1 "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 第22-23页 |
3.3.1.1 原始宗教的自然观 | 第22页 |
3.3.1.2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 第22页 |
3.3.1.3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 | 第22-23页 |
3.3.1.4 近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 第23页 |
3.3.2 "绿色革命"及其主要理论 | 第23-25页 |
3.3.2.1 生态伦理学 | 第23-24页 |
3.3.2.2 生态社会主义 | 第24-25页 |
4 生态文明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解读 | 第25-33页 |
4.1 生态文明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传统解读 | 第25-29页 |
4.1.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 | 第25-26页 |
4.1.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 | 第26-27页 |
4.1.3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概述 | 第27-29页 |
4.2 生态文明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当代解读 | 第29-33页 |
4.2.1 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特征 | 第29页 |
4.2.2 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 | 第29-30页 |
4.2.3 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 | 第30-31页 |
4.2.4 生态文明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 | 第31-33页 |
4.2.4.1 生态文明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创新 | 第31-32页 |
4.2.4.2 建设生态文明理论的意义 | 第32-33页 |
5 用生态文明理论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 第33-41页 |
5.1 社会主义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现实矛盾 | 第33-37页 |
5.1.1 社会主义条件下生态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 | 第33-34页 |
5.1.2 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 第34-37页 |
5.1.2.1 自然生态环境恶化 | 第34-35页 |
5.1.2.2 城市生态环境恶化 | 第35-37页 |
5.2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 第37-38页 |
5.2.1 协调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 第37页 |
5.2.2 建设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 | 第37-38页 |
5.3 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现实意义 | 第38-41页 |
5.3.1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构建对促进环境保护的意义 | 第38-40页 |
5.3.2 生态文明理论对改善现实经济发展模式的意义 | 第40-41页 |
总结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47页 |
详细摘要 | 第47-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