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平原河网区河流水质改善关键技术与水环境治理方案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目录第10-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1页
    1.1 选题背景第15-17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页
    1.3 研究内容第17-19页
    1.4 论文框架第19-21页
第二章 研究综述第21-35页
    2.1 国内外河流水质改善技术研究进展第21-31页
        2.1.1 物理方法第21-23页
        2.1.2 化学方法第23页
        2.1.3 生物-生态法第23-28页
        2.1.4 组合工艺技术第28-29页
        2.1.5 河流生态修复第29-31页
    2.2 国内外河流治理案例第31-32页
        2.2.1 国外河流治理案例第31页
        2.2.2 国内河流治理案例第31-32页
    2.3 平原河网区河流污染治理措施第32-35页
        2.3.1 平原河网区河流污染特征第32-34页
        2.3.2 平原河网区河流污染治理措施第34-35页
第三章 河流水质改善关键技术研究第35-63页
    3.1 前言第35-36页
    3.2 利用水生植物改善河流水质的试验研究第36-44页
        3.2.1 水生植物的选择第36页
        3.2.2 试验设计第36-38页
        3.2.3 水质改善效果与分析第38-44页
        3.2.4 结论第44页
    3.3 利用新型生物绳填料改善河流水质的试验研究第44-62页
        3.3.1 新型生物绳填料特征与原理第44-46页
        3.3.2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46-51页
        3.3.3 水质改善效果与分析第51-54页
        3.3.4 生物膜形成与变化分析第54-55页
        3.3.5 微生物群落分析第55-61页
        3.3.6 结论第61-62页
    3.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四章 河流水质改善工程构建技术与应用研究第63-91页
    4.1 前言第63页
    4.2 河流水质改善工程构建技术第63-69页
        4.2.1 河流水质改善工程构建原则第63-64页
        4.2.2 河岸缓冲带构建技术第64-66页
        4.2.3 自然型河流构建技术第66-67页
        4.2.4 河流水质净化组合技术第67-69页
    4.3 基于纳污河流的生态组合净化工程第69-78页
        4.3.1 崔寨村概况第69-71页
        4.3.2 生态组合净化系统设计第71-75页
        4.3.3 污染物去除效果第75-78页
    4.4 入湖河流污染河水生态净化工程第78-89页
        4.4.1 红旗河概况第78-80页
        4.4.2 红旗河水质现状第80-82页
        4.4.3 生态净化系统设计第82-85页
        4.4.4 河流水质改善效果第85-89页
    4.5 工程维护与管理第89-90页
    4.6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五章 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研究——以沛沿河为例第91-130页
    5.1 前言第91页
    5.2 沛沿河水环境概况第91-108页
        5.2.1 自然环境概况第91-96页
        5.2.2 水环境现状分析第96-107页
        5.2.3 沛沿河水环境问题第107-108页
    5.3 水环境治理原则与目标第108-109页
        5.3.1 治理原则第108页
        5.3.2 水质改善目标第108-109页
    5.4 污染源控制方案第109-118页
        5.4.1 工业点源污染控制方案第109-110页
        5.4.2 城镇生活污染源控制方案第110-113页
        5.4.3 农村生活污水控制方案第113-116页
        5.4.4 农业面源控制方案第116-118页
    5.5 尾水资源化利用方案第118-121页
        5.5.1 尾水工业回用方案第118-120页
        5.5.2 尾水的农灌资源化方案第120-121页
    5.6 河网生态拦蓄与水体修复方案第121-125页
        5.6.1 沛沿河调蓄现状第121-122页
        5.6.2 河网拦蓄作用第122-123页
        5.6.3 河网水体修复系统设计第123-124页
        5.6.4 水体修复效果评估第124-125页
    5.7 治理方案的实施与目标可达性分析第125-127页
    5.8 管理对策与措施第127-129页
    5.9 本章小结第129-13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30-134页
    6.1 主要结论第130-131页
    6.2 创新点第131-132页
    6.3 不足之处第132页
    6.4 研究展望第132-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9页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149-150页
致谢第150-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藏高原东北部树轮生态学研究
下一篇:环烯烃共聚物微流控芯片的表面改性及其在微芯片电泳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