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5-20页 |
1.2.1 气-液两相 Boltzmann 方法研国内外究状况 | 第15-19页 |
1.2.2 LBM 模拟 Rayleigh-Bénard 对流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0-23页 |
第二章 LBM 的基本原理和边界处理 | 第23-49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格子气自动机 | 第23-25页 |
2.3 LBM | 第25-37页 |
2.3.1 离散速度模型 | 第26-30页 |
2.3.2 标准 LBM 的程序化 | 第30-32页 |
2.3.3 D2Q9 模型及宏观方程的推导 | 第32-37页 |
2.4 从连续 Boltzmann 方程到格子 Boltzmann 方程 | 第37-39页 |
2.5 边界条件 | 第39-48页 |
2.5.1 启发式格式 | 第40-42页 |
2.5.1.1 周期边界 | 第40页 |
2.5.1.2 反弹格式 | 第40-41页 |
2.5.1.3 镜面反射格式 | 第41-42页 |
2.5.2 动力学格式 | 第42-46页 |
2.5.2.1 直接使用动力学方程的方法 | 第43页 |
2.5.2.2 非平衡态反弹格式 | 第43-44页 |
2.5.2.3 外推格式 | 第44-46页 |
2.5.3 热边界条件 | 第46-4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单组分气-液两相格子 Boltzmann 模型的研究 | 第49-100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非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论 | 第49-52页 |
3.3 几种气-液两相流格子 Boltzmann 模型的介绍 | 第52-56页 |
3.3.1 颜色模型 | 第52-53页 |
3.3.2 自由能模型 | 第53-54页 |
3.3.3 伪势模型 | 第54-56页 |
3.4 表面张力 | 第56-60页 |
3.5 数值模拟 | 第60-99页 |
3.5.1 气液两相分离 | 第60-68页 |
3.5.2 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液滴和气泡的融合 | 第68-75页 |
3.5.2.1 液滴的融合 | 第68-74页 |
3.5.2.2 两个气泡的合并过程 | 第74-75页 |
3.5.3 液滴的碰撞 | 第75-88页 |
3.5.3.1 大小相同两个液滴发生正碰撞 | 第76-81页 |
3.5.3.2 大小不同两个液滴发生正碰撞 | 第81-84页 |
3.5.3.3 两个液滴发生侧碰 | 第84-88页 |
3.5.4 单个气泡在液相中剪切 | 第88-94页 |
3.5.5 热气-液两相 Boltzmann 模型 | 第94-9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四章 气-液两相格子 Boltzmann 模型的虚假速度的研究 | 第100-113页 |
4.1 引言 | 第100-101页 |
4.2 高阶作用力的离散格式 | 第101-102页 |
4.3 松弛分子作用力的伪势形式 | 第102-103页 |
4.4 引入一个随机的分布函数 | 第103-107页 |
4.5 分数移动方法 | 第107-11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五章 LBM 模拟热对流问题 | 第113-134页 |
5.1 引言 | 第113-116页 |
5.2 封闭方腔的自然对流 | 第116-119页 |
5.3 层流 Rayleigh-Bénard 对流 | 第119-125页 |
5.3.1 单相 Rayleigh-Bénard 对流 | 第119-122页 |
5.3.2 气-液两相两层 Rayleigh-Bénard 对流 | 第122-125页 |
5.4 湍流 Rayleigh-Bénard 热对流 | 第125-13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4-137页 |
6.1 本文的工作总结 | 第134-135页 |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35-136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3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50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50页 |
参加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 | 第150-152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的项目 | 第152-153页 |
致谢 | 第153-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