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石桩复合地质量检测与承载力分析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复合地基概述 | 第11-16页 |
1.2.1 复合地基概念 | 第11页 |
1.2.2 复合地基分类 | 第11-12页 |
1.2.3 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 | 第12-14页 |
1.2.4 复合地基加固机理 | 第14-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6-17页 |
1.4 碎石桩复合地基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7-18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工作 | 第18-19页 |
1.6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新疆奎克高速复合地基处理方案与检测 | 第20-34页 |
2.1 项目背景 | 第20-24页 |
2.1.1 项目概况 | 第20页 |
2.1.2 行政区划及基本概况 | 第20-21页 |
2.1.3 区域地质构造、地震 | 第21-22页 |
2.1.4 地形地貌 | 第22-23页 |
2.1.5 气候 | 第23页 |
2.1.6 水文特征 | 第23-24页 |
2.2 奎克高速地基设计方案 | 第24-27页 |
2.2.1 盐渍土路段路基 | 第24页 |
2.2.2 软弱土层路段路基 | 第24-26页 |
2.2.3 碎石桩施工工艺 | 第26-27页 |
2.3 桩基质量检测方法 | 第27-28页 |
2.3.1 普通桩基的质量检测方法 | 第27-28页 |
2.3.2 散体材料桩质量检测方法 | 第28页 |
2.4 奎克高速碎石桩质量检测 | 第28-32页 |
2.4.1 检测起始时间的要求 | 第29页 |
2.4.2 检测内容 | 第29页 |
2.4.3 碎石桩质量检测方法 | 第29-31页 |
2.4.4 碎石桩质量检验结果要求 | 第31-32页 |
2.5 奎克高速桩基质量检测结果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碎石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分析 | 第34-51页 |
3.1 FLAC~(3D)程序简介 | 第34-37页 |
3.1.1 FLAC~(3D)主要特点 | 第35页 |
3.1.2 FLAC~(3D)的求解流程 | 第35页 |
3.1.3 FLAC~(3D)的不足 | 第35-37页 |
3.2 摩尔-库仑本构模型 | 第37-39页 |
3.3 材料参数的确定方法 | 第39-41页 |
3.3.1 体积模量和切变模量 | 第39页 |
3.3.2 碎石桩变形模量的估算 | 第39-40页 |
3.3.3 反算土体变形模量 | 第40页 |
3.3.4 泊松比的确定 | 第40-41页 |
3.3.5 反分析法确定材料参数 | 第41页 |
3.4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取值 | 第41-44页 |
3.4.1 模型的尺寸 | 第42页 |
3.4.2 本构模型 | 第42-43页 |
3.4.3 参数的取值 | 第43页 |
3.4.4 结构单元 | 第43-44页 |
3.4.5 控制条件 | 第44页 |
3.5 数值模拟分析 | 第44-51页 |
3.5.1 单桩静载沉降分析 | 第44-48页 |
3.5.2 等效碎石桩复合地基路堤施工 | 第48-51页 |
第四章 碎石桩加固软土路基效果对比分析 | 第51-60页 |
4.1 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 第51-52页 |
4.2 碎石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 第52-56页 |
4.2.1 复合地基加固区土层压缩量的计算 | 第53-54页 |
4.2.2 复合地基下卧层土层压缩量的计算 | 第54-56页 |
4.3 现场检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 第56-58页 |
4.3.1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 第56页 |
4.3.2 现场静载检测结果 | 第56-57页 |
4.3.3 对比分析 | 第57-58页 |
4.4 地基承载力不足分析与补救措施 | 第58-6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