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2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1 所有权理论 | 第18-19页 |
2.1.1 所有权理论的内涵 | 第18-19页 |
2.1.2 所有权配置 | 第19页 |
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9-21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的定义 | 第19页 |
2.2.2 基于两权分离的委托代理理论 | 第19-20页 |
2.2.3 代理成本 | 第20-21页 |
2.3 股权结构基本理论 | 第21-22页 |
3 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 | 第22-28页 |
3.1 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 | 第22-24页 |
3.1.1 高度集中型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 第22-23页 |
3.1.2 过度分散型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 第23-24页 |
3.1.3 相对控股型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 第24页 |
3.2 股权性质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 | 第24-28页 |
3.2.1 国有股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 第25页 |
3.2.2 法人股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 第25-26页 |
3.2.3 流通股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 第26-28页 |
4 ST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 第28-47页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28页 |
4.2 指标选择 | 第28-30页 |
4.2.1 解释变量的选择 | 第28-29页 |
4.2.2 被解释变量的选择 | 第29-30页 |
4.2.3 控制变量的选择 | 第30页 |
4.3 模型假设 | 第30-32页 |
4.3.1 关于股权集中度的假设 | 第30-31页 |
4.3.2 关于股权性质的假设 | 第31-32页 |
4.3.3 关于非股权结构因素的假设 | 第32页 |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32-45页 |
4.4.1 ST公司股权结构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第32-36页 |
4.4.2 因子分析——求解被解释变量综合绩效指标P | 第36-41页 |
4.4.3 ST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 | 第41-45页 |
4.5 研究结论 | 第45-47页 |
5 对策建议 | 第47-50页 |
5.1 优化ST公司股权集中度 | 第47页 |
5.2 培养法人投资主体,提高法人股股东持股比例 | 第47-48页 |
5.3 真正意义地提高上市公司的流通股比例 | 第48页 |
5.4 解决国家股权的“人格化”虚设问题 | 第48-49页 |
5.5 建立健全股权激励机制,加大所有权的激励与约束效应 | 第49页 |
5.6 努力完善资本市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