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大型居住社区建设和管理方案探讨--以新城一站大社区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8-12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3 研究创新点第10页
    1.4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第10-12页
2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2-17页
    2.1 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规划理论第12页
    2.2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第12-14页
    2.3 组织行为学理论第14-17页
3 青浦新城一站大型居住社区对青浦新城建设和发展的影响第17-33页
    3.1 青浦淀山湖新城的区域位置和战略发展前景第17-19页
        3.1.1 青浦规划发展第18页
        3.1.2 淀山湖新城规划布局第18-19页
    3.2 青浦淀山湖新城开发建设现状第19-21页
        3.2.1 城市框架正在形成,综合功能尚在培育第19-20页
        3.2.2 城市功能培育相对缓慢的原因分析第20-21页
    3.3 青浦淀山湖新城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分析第21-24页
        3.3.1 青浦淀山湖新城面临的挑战第21-22页
        3.3.2 青浦淀山湖新城面临的机遇第22页
        3.3.3 青浦淀山湖新城发展前景第22-24页
    3.4 新城一站大社区对青浦淀山湖新城建设的优劣分析第24-33页
        3.4.1 新城一站大型居住社区对淀山湖新城的意义第24-26页
        3.4.2 新城一站大型居住社区给淀山湖新城带来的挑战第26-31页
        3.4.3 新城一站大社区面临的中长期困难第31-33页
4 新城一站大社区与其他大社区的比较分析第33-47页
    4.1 青浦四个大型居住社区建设推进情况第33-41页
        4.1.1 华新基地(市属基地)第34-35页
        4.1.2 诸光路基地(大公司对口大基地)第35-37页
        4.1.3 徐泾北(华新拓展)基地第37-38页
        4.1.4 新城一站基地第38-41页
    4.2 新城一站与其他大社区的异同比较第41-47页
        4.2.1 启动时间和建设规模的差异第41-42页
        4.2.2 建设主体和资金来源的差异第42-45页
        4.2.3 移交接管主体和社区管理的异同第45-47页
5 赵巷镇“镇管社区”模式的利弊分析第47-60页
    5.1 赵巷镇基本情况第47-48页
        5.1.1 赵巷镇产业结构情况第47页
        5.1.2 赵巷镇产业发展前景第47-48页
        5.1.3 赵巷镇社区管理现状第48页
    5.2 镇管社区模式的创新第48-49页
        5.2.1 社会服务与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第48页
        5.2.2 镇管社区模式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第48-49页
    5.3 赵巷镇“镇管社区”的利弊分析第49-57页
        5.3.1 大社区入住后社区管理情况反馈第50-51页
        5.3.2 赵巷镇实施“镇管社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51-52页
        5.3.3 赵巷镇“镇管社区”面临的挑战第52-55页
        5.3.4 赵巷镇“镇管社区”需夯实的重要资源第55-57页
    5.4 镇管社区和街道管社区的差异第57-60页
        5.4.1 镇人民政府与街道办事处的异同之处第57页
        5.4.2 目前镇、街道社区管理的基本情况第57-58页
        5.4.3 大社区所在镇“镇管社区”的长短期分析第58-60页
6 大社区建管同步、建管融合的思考和建议第60-66页
    6.1 优化建设和管理流程,明确建管方向第60-61页
        6.1.1 允许从社区管理的角度调整规划和建设计划第60页
        6.1.2 允许从社区管理的角度使用土地出让净收益第60-61页
        6.1.3 允许从社区管理的角度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第61页
    6.2 从多角度入手,启动和完善社区管理第61-63页
        6.2.1 以满足日益导入人口需求角度,加强社区管理第61-62页
        6.2.2 以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为导向,加强人口综合管理第62-63页
    6.3 统筹建设和管理,寻求更多政策支持第63-66页
        6.3.1 土地政策第63页
        6.3.2 人才政策第63页
        6.3.3 转化政策第63-65页
        6.3.4 控制空置政策第65-66页
7 结论第66-69页
    7.1 提升内涵第66-67页
        7.1.1 结合新城发展战略,打造宜居品牌第66页
        7.1.2 拓宽融资渠道,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第66页
        7.1.3 加强建设管理,掌握销售入住信息第66页
        7.1.4 创新镇管社区模式,顺利实现转型第66-67页
    7.2 政策支持第67-69页
        7.2.1 寻求一时一策第67页
        7.2.2 寻求一城一策第67页
        7.2.3 寻求一区一策第67页
        7.2.4 寻求一镇一策第67-69页
参考资料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南海政策:非对称性互动中的“大国困境”思考
下一篇:多元社会背景下印度地方政党的崛起--基于1951-2011印度人民院及地方选举统计资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