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业通用技术与设备论文--工厂、车间论文--技术管理论文

面向离散制造企业的装配线平衡优化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1页
    1.1 研究背景第7-9页
        1.1.1 实践背景第7-8页
        1.1.2 理论背景第8-9页
    1.2 本文研究意义第9-10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第10-11页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1-15页
    2.1 单元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应用第11页
    2.2 U 型线平衡问题第11页
    2.3 混合品种装配线平衡问题第11-12页
    2.4 JIT 准则下的节拍约束问题第12页
    2.5 装配线平衡问题的多目标优化第12-13页
    2.6 装配线平衡问题的求解方法第13-15页
第三章 单元生产线平衡模型构建理论准备第15-21页
    3.1 单元生产方式概述第15-18页
        3.1.1 单元化生产方式较流水线生产的优势第15-16页
        3.1.2 单元生产方式的局限性第16-17页
        3.1.3 单元生产方式的导入步骤第17-18页
    3.2 装配线平衡模型构成元素描述第18-21页
        3.2.1 装配线平衡的常用术语第18-19页
        3.2.2 模型的基本假设与变量及参数设定第19-21页
第四章 基于单元生产特性的装配线平衡优化第21-41页
    4.1 U 型装配线衡第21-26页
        4.1.1 U 型装配线的 3 种形态第21-23页
        4.1.2 U 型与直线型流水线平衡的比较第23-26页
    4.2 单元生产与混合流水线装配线平衡第26-34页
    4.3 准时化生产原则下的装配线平衡问题第34-38页
    4.4 IE 手法与生产线平衡改善第38-41页
第五章 案例分析第41-53页
    5.1 企业背景分析第41页
    5.2 产品自身特性及需求特性第41-43页
    5.3 产品主要生产流程第43-45页
    5.4 单元生产方式下的 LED 显示屏混合装配线平衡第45-53页
        5.4.1 基于模糊优化理论的线平衡求解第45-48页
        5.4.2 基于 IE 手法的线平衡持续改善第48-5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3-55页
    6.1 全文总结第53页
    6.2 论文不足之处与展望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58-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单件小批生产的制造需求与能力建模及匹配技术研究
下一篇:用于景观水体生物修复的植物筛选与优化配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