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国家法、宪法论文

我国人大质询权探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13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1.1.1 选题背景第9页
        1.1.2 选题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2-13页
        1.3.1 研究思路第12页
        1.3.2 研究方法第12-13页
第2章 人大质询权制度概论第13-20页
    2.1 质询权的涵义第13页
    2.2 质询权的行使条件及特征第13-16页
        2.2.1 质询权的行使条件第13-15页
        2.2.2 质询权的特征第15-16页
    2.3 质询权制度的理论依据第16-17页
    2.4 质询权在国外的历史发展第17-20页
        2.4.1 形成背景第17-18页
        2.4.2 议会质询的主体第18页
        2.4.3 议会质询的对象第18页
        2.4.4 议会质询的内容第18-19页
        2.4.5 议会质询的形式第19页
        2.4.6 议会质询的时间第19-20页
第3章 我国人大质询权行使概况第20-25页
    3.1 我国质询权的出现和发展第20-21页
    3.2 质询权的主要功能第21-23页
    3.3 我国人大质询权行使的现状第23-25页
        3.3.1 质询案数量少第23页
        3.3.2 主体积极性不高第23页
        3.3.3 质询案的处理不规范第23-24页
        3.3.4 质询效果一般第24-25页
第4章 人大质询权虚置的原因分析第25-31页
    4.1 监督体制不顺第25页
    4.2 缺乏权力分立制衡文化第25-26页
    4.3 制度设计欠缺第26-29页
        4.3.1 实体层面第26-27页
        4.3.2 程序层面第27-29页
    4.4 质询主体履职行权动力不足第29-30页
        4.4.1 代表的构成不尽合理第29页
        4.4.2 履职评价考核制度缺乏第29-30页
    4.5 义务主体接受质询的意识不强第30-31页
第5章 人大质询权行使常态化的对策思考第31-41页
    5.1 提高对质询权的认识第31-32页
        5.1.1 有利于改进党的领导第31-32页
        5.1.2 有利于建设依法治国第32页
        5.1.3 有利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32页
    5.2 完善制度保障第32-38页
        5.2.1 内容协调第33-34页
        5.2.2 程序严密第34-37页
        5.2.3 配套完备第37-38页
    5.3 积极稳妥推进第38-41页
        5.3.1 以党内质询带动人大质询第38-39页
        5.3.2 以专题询问作为过渡方式第39-41页
结论第41-43页
参考文献第43-45页
致谢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执政党公信力的构建形态及其时代变迁--一种结构形态的系统分析与时空比较研究
下一篇:吴与弼哲学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