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大质询权探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人大质询权制度概论 | 第13-20页 |
2.1 质询权的涵义 | 第13页 |
2.2 质询权的行使条件及特征 | 第13-16页 |
2.2.1 质询权的行使条件 | 第13-15页 |
2.2.2 质询权的特征 | 第15-16页 |
2.3 质询权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16-17页 |
2.4 质询权在国外的历史发展 | 第17-20页 |
2.4.1 形成背景 | 第17-18页 |
2.4.2 议会质询的主体 | 第18页 |
2.4.3 议会质询的对象 | 第18页 |
2.4.4 议会质询的内容 | 第18-19页 |
2.4.5 议会质询的形式 | 第19页 |
2.4.6 议会质询的时间 | 第19-20页 |
第3章 我国人大质询权行使概况 | 第20-25页 |
3.1 我国质询权的出现和发展 | 第20-21页 |
3.2 质询权的主要功能 | 第21-23页 |
3.3 我国人大质询权行使的现状 | 第23-25页 |
3.3.1 质询案数量少 | 第23页 |
3.3.2 主体积极性不高 | 第23页 |
3.3.3 质询案的处理不规范 | 第23-24页 |
3.3.4 质询效果一般 | 第24-25页 |
第4章 人大质询权虚置的原因分析 | 第25-31页 |
4.1 监督体制不顺 | 第25页 |
4.2 缺乏权力分立制衡文化 | 第25-26页 |
4.3 制度设计欠缺 | 第26-29页 |
4.3.1 实体层面 | 第26-27页 |
4.3.2 程序层面 | 第27-29页 |
4.4 质询主体履职行权动力不足 | 第29-30页 |
4.4.1 代表的构成不尽合理 | 第29页 |
4.4.2 履职评价考核制度缺乏 | 第29-30页 |
4.5 义务主体接受质询的意识不强 | 第30-31页 |
第5章 人大质询权行使常态化的对策思考 | 第31-41页 |
5.1 提高对质询权的认识 | 第31-32页 |
5.1.1 有利于改进党的领导 | 第31-32页 |
5.1.2 有利于建设依法治国 | 第32页 |
5.1.3 有利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 第32页 |
5.2 完善制度保障 | 第32-38页 |
5.2.1 内容协调 | 第33-34页 |
5.2.2 程序严密 | 第34-37页 |
5.2.3 配套完备 | 第37-38页 |
5.3 积极稳妥推进 | 第38-41页 |
5.3.1 以党内质询带动人大质询 | 第38-39页 |
5.3.2 以专题询问作为过渡方式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