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0 前言 | 第13-22页 |
0.1 水产品过敏原 | 第13-15页 |
0.1.1 水产品过敏原种类 | 第13-15页 |
0.1.2 鱼类过敏原的研究进展 | 第15页 |
0.2 水产品过敏原对健康的影响 | 第15-17页 |
0.2.1 水产品过敏机理及对健康的危害 | 第15-16页 |
0.2.2 水产品过敏原的防治 | 第16-17页 |
0.3 过敏原的诊断与治疗 | 第17-18页 |
0.3.1 过敏原的检测 | 第17页 |
0.3.2 食物过敏的治疗 | 第17-18页 |
0.4 过敏原活性的降低 | 第18-19页 |
0.4.1 食品蛋白质氧化 | 第18-19页 |
0.5 重组过敏原蛋白 | 第19-20页 |
0.5.1 重组过敏原的优势及应用 | 第19页 |
0.5.2 重组过敏原蛋白的克隆 | 第19-20页 |
0.5.3 重组过敏原蛋白的表达 | 第20页 |
0.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0.6.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0.6.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 大菱鲆过敏原提取方法的研究 | 第22-39页 |
1.1 引言 | 第22页 |
1.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2-27页 |
1.2.1 材料与试剂 | 第22-23页 |
1.2.2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1.2.3 溶液配制 | 第24-27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27-32页 |
1.3.1 提取大菱鲆过敏原蛋白 | 第27页 |
1.3.2 所得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第27-28页 |
1.3.3 SDS-PAGE 凝胶电泳检测大菱鲆过敏原组分 | 第28-29页 |
1.3.4 Western-Blot 法检测鱼过敏原对人血清特异性 IgE 的结合能力 | 第29-30页 |
1.3.5 间接 ELISA 检测蛋白中小清蛋白的过敏原性 | 第30-31页 |
1.3.6 Western-Blot 法检测鱼过敏原对兔抗大菱鲆小清蛋白 IgG 的结合能力 | 第31页 |
1.3.7 小清蛋白的纯化 | 第31-32页 |
1.3.8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1.4 结果与讨论 | 第32-38页 |
1.4.1 不同抽提液提取所得大菱鲆过敏原蛋白的浓度 | 第32-33页 |
1.4.2 不同提取液抽提所得的大菱鲆蛋白质的组成 | 第33-34页 |
1.4.3 免疫印迹对大菱鲆过敏原蛋白活性的检测 | 第34-37页 |
1.4.4 间接 ELISA 对过敏原蛋白活性的分析 | 第37-38页 |
1.4.5 小清蛋白的纯化 | 第38页 |
1.5 结论 | 第38-39页 |
2.大菱鲆过敏原氧化后理化性质及 IGE 结合能力变化的研究 | 第39-56页 |
2.1 前言 | 第39页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9-41页 |
2.2.1 材料与试剂 | 第39-40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2.2.3 溶液配制 | 第40-4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41-44页 |
2.3.1 大菱鲆蛋白的提取 | 第41页 |
2.3.2 制备羟基自由基产生氧化体系 | 第41页 |
2.3.3 羰基含量的测定 | 第41-42页 |
2.3.4 总巯基含量的测定 | 第42页 |
2.3.5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第42-43页 |
2.3.6 SDS-PAGE 分析氧化处理后的蛋白组分 | 第43页 |
2.3.7 免疫印迹法检测大菱鲆过敏原对人血清特异性 IgE 的结合能力 (Western-blot) | 第43-44页 |
2.3.8 间接酶联免疫(ELISA)对过敏原免疫活性的检测 | 第44页 |
2.3.9 免疫印迹法检测各样品与大菱鲆过敏原特异性 IgG 的结合能力 | 第44页 |
2.3.10 数据处理 | 第44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54页 |
2.4.1 考马斯亮蓝法检测蛋白浓度 | 第44-45页 |
2.4.2 氧化对大菱鲆蛋白羰基含量的影响 | 第45-47页 |
2.4.3 氧化对大菱鲆蛋白巯基含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2.4.4 氧化对大菱鲆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 第49-50页 |
2.4.5 免疫印迹检测蛋白氧化前后的组分对人血清特异性 IgE 的结合能力变化 | 第50-52页 |
2.4.6 间接 ELISA 对氧化前后的过敏原免疫活性的分析 | 第52-53页 |
2.4.7 免疫印迹检测氧化前后过敏原与兔抗小清蛋白的结合能力变化 | 第53-54页 |
2.5 结论 | 第54-56页 |
3.重组小清蛋白的纯化及鉴定 | 第56-69页 |
3.1 前言 | 第56页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56-58页 |
3.2.1 材料与试剂 | 第56-57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57页 |
3.2.3 溶液配制 | 第57-58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8-62页 |
3.3.1 菌种的筛选和保存 | 第58页 |
3.3.2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58-59页 |
3.3.3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第59-60页 |
3.3.4 SDS 聚丙烯凝胶电泳检测诱导蛋白的组分 | 第60页 |
3.3.5 重组蛋白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60页 |
3.3.6 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60-61页 |
3.3.7 Western-Blot 检测纯化重组蛋白的免疫活性 | 第61页 |
3.3.8 间接 ELISA 检测重组蛋白的免疫活性 | 第61页 |
3.3.9 比对纯化重组蛋白与小清蛋白的免疫活性 | 第61页 |
3.3.10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纯化重组蛋白和小清蛋白的热性能 | 第61页 |
3.3.11 数据处理 | 第61-62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2-68页 |
3.4.1 考马斯亮蓝法检测蛋白浓度 | 第62页 |
3.4.2 重组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 第62-64页 |
3.4.3 重组蛋白的免疫印迹分析 | 第64-65页 |
3.4.4 间接 ELISA 检测重组蛋白的免疫活性 | 第65页 |
3.4.5 比对纯化重组蛋白和小清蛋白的免疫活性 | 第65-67页 |
3.4.6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纯化重组蛋白和小清蛋白的热性能 | 第67-68页 |
3.5 结论 | 第68-69页 |
4.结论与创新性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个人简历 | 第75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