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前言 | 第8-9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8页 |
|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 ·论文核心概念界定 | 第10-13页 |
| ·地方政府 | 第10-11页 |
| ·公共服务 | 第11-12页 |
| ·政府能力 | 第12页 |
|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 ·国际 | 第13-14页 |
| ·国内 | 第14-16页 |
| ·论文研究设计 | 第16-18页 |
| ·研究的逻辑框架和基本内容安排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理论分析 | 第18-23页 |
| ·公共服务能力的基本理论框架 | 第18-20页 |
| ·新公共管理理论:引入市场竞争,重构公共服务能力 | 第18页 |
| ·治理理论:强调多中心治理,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 第18-19页 |
| ·新公共服务理论:用社会和民主的标准来衡量公共服务质量 | 第19-20页 |
| ·中国的公共服务思想: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第20页 |
| ·关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理论假定 | 第20-23页 |
| ·有限理性假定 | 第20-21页 |
| ·资源稀缺性假定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逻辑分析 | 第23-33页 |
|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必然性分析 | 第23-26页 |
| ·社会变迁: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根本原因 | 第23-24页 |
| ·服务缺位: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演进的动力成因 | 第24-25页 |
| ·利益需求: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内源生性成因 | 第25-26页 |
|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制度分析 | 第26-31页 |
| ·公共利益需求的演化机制 | 第26-27页 |
| ·公共利益需求的政府回应机制 | 第27-29页 |
|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 第29-31页 |
|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演化机制分析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成都市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现状分析 | 第33-42页 |
| ·成都市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总体现状 | 第33-40页 |
| ·成都市公共服务规范化建设回顾 | 第33-37页 |
| ·成都市公共服务能力演化机制分析 | 第37-40页 |
| ·成都市公共服务能力演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第40-42页 |
| ·公共利益需求演化机制互动程度不足 | 第40页 |
| ·公共利益需求回应机制欠缺 | 第40-41页 |
| ·供给过程运作水平缺乏长效制度保障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机制困境剖析 | 第42-48页 |
| ·动力机制困境 | 第42-44页 |
| ·利益诉求渠道不通畅 | 第42-43页 |
|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缺位 | 第43-44页 |
| ·供给机制困境 | 第44-48页 |
| ·政府存在自身利益诉求 | 第44-46页 |
| ·政府缺少整合资源的制度创新 | 第46-48页 |
| 第六章 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路径选择 | 第48-53页 |
| ·组织路径建设 | 第48-49页 |
| ·学习公共服务理念,加强政府人才建设 | 第48-49页 |
| ·厘清政府职权,强化政府责任 | 第49页 |
| ·制度供应路径建设 | 第49-51页 |
| ·“以人为本”再造公共服务组织机制 | 第49-50页 |
| ·“高效沟通”打造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 第50-51页 |
| ·“长效稳定”健全公共服务规章制度 | 第51页 |
|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方式选择 | 第51-53页 |
|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效益 | 第51-52页 |
|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推进电子政务 | 第52-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个人简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