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评述 | 第16-20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2.1.1 传统院落概念 | 第16页 |
2.1.2 保护含义 | 第16-17页 |
2.1.3 再生含义 | 第17页 |
2.1.4 保护与再生的关系 | 第17页 |
2.2 相关理论评述 | 第17-20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18页 |
2.2.3 景观再生理论 | 第18页 |
2.2.4 恢复生态学理论 | 第18-20页 |
3 中国传统院落分析 | 第20-25页 |
3.1 传统院落形式 | 第20-21页 |
3.1.1 宫殿类院落 | 第20页 |
3.1.2 宗教类院落 | 第20页 |
3.1.3 园林类院落 | 第20-21页 |
3.1.4 居住类院落 | 第21页 |
3.2 传统院落功能 | 第21-23页 |
3.2.1 场所功能 | 第21-22页 |
3.2.2 生态功能 | 第22页 |
3.2.3 景观功能 | 第22-23页 |
3.3 传统院落构成要素 | 第23-25页 |
3.3.1 建筑要素 | 第23页 |
3.3.2 围合要素 | 第23页 |
3.3.3 景观要素 | 第23-25页 |
4 传统院落景观保护 | 第25-28页 |
4.1 保护意义 | 第25页 |
4.2 保护原则 | 第25-26页 |
4.2.1 整体性原则 | 第25-26页 |
4.2.2 参与性原则 | 第26页 |
4.2.3 可持续性原则 | 第26页 |
4.3 保护策略 | 第26-27页 |
4.3.1 控制新建民居发展规模 | 第26页 |
4.3.2 建筑范式要求 | 第26页 |
4.3.3 树立资源有价的观念 | 第26-27页 |
4.4 保护内容 | 第27-28页 |
4.4.1 物质形态方面 | 第27页 |
4.4.2 非物质形态方面 | 第27-28页 |
5 传统院落景观再生 | 第28-32页 |
5.1 再生的必要性 | 第28页 |
5.2 再生原则 | 第28-30页 |
5.2.1 文化性原则 | 第28页 |
5.2.2 整体性原则 | 第28-29页 |
5.2.3 功能性原则 | 第29页 |
5.2.4 社会功能的再生 | 第29-30页 |
5.3 再生策略 | 第30-31页 |
5.3.1 文化线索的景观再生 | 第30页 |
5.3.2 使用功能的更新与重组 | 第30页 |
5.3.3 空间结构的景观再生 | 第30-31页 |
5.4 再生内容 | 第31-32页 |
5.4.1 环境再生 | 第31页 |
5.4.2 资源再生 | 第31页 |
5.4.3 文化再生 | 第31-32页 |
6 案例分析——冉庄核心保护区传统院落保护与再生研究 | 第32-50页 |
6.1 历史背景 | 第32-33页 |
6.1.1 历史沿革 | 第32页 |
6.1.2 红色背景 | 第32-33页 |
6.2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 第33-34页 |
6.2.1 地理位置 | 第33-34页 |
6.2.2 自然环境 | 第34页 |
6.3 现状分析 | 第34-37页 |
6.3.1 村庄现状 | 第34-35页 |
6.3.2 传统院落现状 | 第35-36页 |
6.3.3 现状存在问题 | 第36-37页 |
6.4 冉庄传统院落的景观特色 | 第37-41页 |
6.4.1 村庄整体景观特色 | 第37-38页 |
6.4.2 传统院落景观特色 | 第38-41页 |
6.5 冉庄核心保护区传统院落的保护与再生 | 第41-50页 |
6.5.1 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再生 | 第41-43页 |
6.5.2 景观小品的保护与再生 | 第43-44页 |
6.5.3 植物景观的保护与再生 | 第44-47页 |
6.5.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生 | 第47-50页 |
7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作者简历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