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建筑创作多元化 | 第10页 |
1.1.2 有“重造型,轻空间”的倾向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的依据 | 第11-13页 |
1.3 研究模糊空间的必要性 | 第13-14页 |
1.3.1 模糊空间的应用广泛 | 第13页 |
1.3.2 目前国内对模糊空间的应用及研究存在不足 | 第13-14页 |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6-20页 |
2 模糊性的概念及在空间中的应用 | 第20-26页 |
2.1 什么是模糊 | 第20-21页 |
2.1.1 模糊性在科学技术中 | 第20页 |
2.1.2 准确性在科学技术中的终结 | 第20页 |
2.1.3 模糊性概念在科学技术上的确立和发展 | 第20-21页 |
2.2 模糊性在哲学中 | 第21-23页 |
2.2.1 模糊性在中国哲学中 | 第21-22页 |
2.2.2 模糊性在西方哲学中 | 第22-23页 |
2.3 模糊性概念在建筑空间中 | 第23-25页 |
2.3.1 将模糊性概念引入建筑空间设计的意义 | 第23-24页 |
2.3.2 空间的模糊性设计概念的界定 | 第24-25页 |
2.4 小结 | 第25-26页 |
3 模糊空间的提出及已有理论概述 | 第26-36页 |
3.1 模糊空间的提出及已有理论成果 | 第26-33页 |
3.1.1 模糊空间提出背景 | 第26-27页 |
3.1.2 黑川纪章的研究 | 第27-33页 |
3.2 模糊空间的哲学根基 | 第33-34页 |
3.3 小结 | 第34-36页 |
4 热带气候下模糊空间的设计运用与方法 | 第36-52页 |
4.1 气候特点及建筑空间特点 | 第36-41页 |
4.1.1 热带气候的气候特点 | 第36-38页 |
4.1.2 热带气候的空间特点 | 第38-41页 |
4.2 模糊空间在热带地区的设计运用与方法 | 第41-50页 |
4.2.1 模糊空间起过渡作用 | 第41-48页 |
4.2.2 模糊空间作为建筑主功能空间 | 第48-50页 |
4.3 小结 | 第50-52页 |
5 模糊空间在商业街方案中的设计运用与方法 | 第52-75页 |
5.1 商业街建筑群中模糊空间的定义 | 第52-53页 |
5.1.1 狭义的模糊空间的概念 | 第52页 |
5.1.2 广义的模糊空间的概念 | 第52-53页 |
5.2 项目介绍 | 第53-58页 |
5.2.1 项目概况 | 第53-55页 |
5.2.2 商业街方案的设计分析 | 第55-58页 |
5.3 项目方案中模糊空间的分析 | 第58-67页 |
5.3.1 模糊空间起过渡作用时的总体布局 | 第58-61页 |
5.3.2 模糊空间起过渡作用时的结构形式与空间界面处理 | 第61-66页 |
5.3.3 空间所承载的功能 | 第66-67页 |
5.3.4 空间活力与邻近空间的关系 | 第67页 |
5.4 模糊空间作为建筑主功能空间时 | 第67-68页 |
5.4.1 结构形式与空间界面处理 | 第67-68页 |
5.4.2 空间所承载的功能 | 第68页 |
5.4.3 空间活力与邻近空间的关系 | 第68页 |
5.5 商业街中模糊空间的功能及对设计的启示 | 第68-73页 |
5.5.1 商业街中模糊空间的功能 | 第68-71页 |
5.5.2 模糊空间研究对商业街设计的启示 | 第71-73页 |
5.6 小结 | 第73-75页 |
5.6.1 模糊空间在一段时间内应有正确的功能定位并与邻近空间有良好的互动 | 第73-74页 |
5.6.2 保证空间必要的人流量 | 第74页 |
5.6.3 保证空间必要的亲和力 | 第74页 |
5.6.4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第74页 |
5.6.5 具体空间处理手法的原则 | 第74-7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附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