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TS分子标记的江西春兰野生居群遗传结构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0页 |
1.1 春兰简介 | 第10-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1.3 ITS序列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1.4 系统地理学的概述 | 第16页 |
1.1.5 系统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 第16-17页 |
1.1.6 系统地理学研究使用的分子标记 | 第17页 |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2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2.2.1 实验试剂及厂家 | 第22页 |
2.2.2 实验仪器及厂家 | 第22-23页 |
2.3 实验溶液配方 | 第23页 |
2.4 CTAB-液氮法提取基因组DNA | 第23页 |
2.5 DNA样品的检测 | 第23-24页 |
2.5.1 DNA纯度及浓度检测 | 第23-24页 |
2.5.2 DNA电泳检测 | 第24页 |
2.6 ITS-PCR扩增 | 第24-25页 |
2.6.1 ITS反应体系条件及引物筛选 | 第24-25页 |
2.6.2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25页 |
2.7 数据分析 | 第25-28页 |
2.7.1 ITS序列测定 | 第25页 |
2.7.2 DNA序列的校正与比对 | 第25-26页 |
2.7.3 DNA序列组成描述 | 第26页 |
2.7.4 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6页 |
2.7.5 系统发生关系分析 | 第26-27页 |
2.7.6 居群之间的遗传分化 | 第27-28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8-46页 |
3.1 实验结果 | 第28-33页 |
3.1.1 扩增结果及测序反应 | 第28页 |
3.1.2 ITS-PCR引物筛选及反应条件优化 | 第28-30页 |
3.1.3 ITS片段的DNA序列组成 | 第30-33页 |
3.2 居群遗传多样性 | 第33-34页 |
3.3 系统发生关系 | 第34-41页 |
3.3.1 单倍型网络图 | 第34-35页 |
3.3.2 贝叶斯树 | 第35-37页 |
3.3.3 最大简约树 | 第37-38页 |
3.3.4 邻接树 | 第38页 |
3.3.5 基于个体的系统发育树 | 第38-41页 |
3.4 居群之间的遗传分化 | 第41-46页 |
3.4.1 居群之间的遗传距离 | 第41页 |
3.4.2 居群之间F_(ST) | 第41-45页 |
3.4.3 分子方差分析 | 第45-46页 |
第4章 讨论 | 第46-51页 |
4.1 江西春兰系统地理结构 | 第46页 |
4.2 江西春兰遗传多样性与系统地理结构 | 第46-48页 |
4.3 江西春兰濒危原因探析及保护策略 | 第48-51页 |
4.3.1 江西春兰濒危原因探析 | 第48-49页 |
4.3.2 江西野生春兰资源保护策略 | 第49-51页 |
第5章 主要结论 | 第51-53页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 | 第51页 |
5.2 展望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附表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