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导论 | 第8-11页 |
第1章 弗洛姆生存思想的背景 | 第11-16页 |
1.1 成长经历 | 第11页 |
1.2 时代背景 | 第11-12页 |
1.3 理论来源 | 第12-16页 |
1.3.1 马克思的异化 | 第13页 |
1.3.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 第13-14页 |
1.3.3 法兰克福学派 | 第14-15页 |
1.3.4 宗教思想 | 第15-16页 |
第2章 弗洛姆生存思想的内涵 | 第16-31页 |
2.1 重占有与重生存 | 第16-20页 |
2.1.1 日常中的“占有”、“生存”概念 | 第16页 |
2.1.2 占有、生存的哲学内涵 | 第16-17页 |
2.1.3 占有还是生存 | 第17-18页 |
2.1.4 重生存的两个主要表现 | 第18-20页 |
2.2 弗洛姆异化思想 | 第20-24页 |
2.2.1 弗洛姆论人性的异化 | 第20-21页 |
2.2.2 弗洛姆的异化与马克思异化的区别 | 第21-24页 |
2.3 “健全的社会”思想 | 第24-28页 |
2.3.1 “健全的社会”是消除人的异化的社会 | 第25页 |
2.3.2 “健全的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 | 第25-26页 |
2.3.3 “健全的社会”是人性自主的社会 | 第26-27页 |
2.3.4 “健全的社会”是人际关系、经济、技术相统一的社会 | 第27-28页 |
2.4 精神革命 | 第28-31页 |
2.4.1 精神革命是个体解放的新途径 | 第28-29页 |
2.4.2 精神革命的两个方面 | 第29-31页 |
第3章 弗洛姆生存思想的局限性 | 第31-37页 |
3.1 弗洛姆方法论的局限性 | 第31-32页 |
3.1.1 抽象的人性论 | 第31页 |
3.1.2 微观革命论不具有可行性 | 第31-32页 |
3.2 弗洛姆的生存观的现实局限性 | 第32-34页 |
3.2.1 对消费型社会认识的缺陷 | 第32-33页 |
3.2.2 异化扬弃的不切实际 | 第33-34页 |
3.3 弗洛姆生存观的内部矛盾 | 第34-37页 |
3.3.1 唯心主义的生存观 | 第34-35页 |
3.3.2 生存观的逻辑矛盾 | 第35页 |
3.3.3 改良主义的缺陷 | 第35-37页 |
第4章 弗洛姆生存思想的理论价值及当代意义 | 第37-46页 |
4.1 从占有到生存的转变是当代人的需要 | 第37-40页 |
4.1.1 重占有的个体伦理困境 | 第37-38页 |
4.1.2 重占有的社会伦理困境 | 第38-39页 |
4.1.3 重占有的生态伦理困境 | 第39-40页 |
4.2 重生存思想对人性解放的理论意义 | 第40-43页 |
4.2.1 人性解放的新思路 | 第40-41页 |
4.2.2 重生存的理论意义 | 第41-42页 |
4.2.3 精神革命的现实意义 | 第42-43页 |
4.3 弗洛姆生存思想对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建设的启示 | 第43-46页 |
4.3.1 经济转型的启示 | 第43-44页 |
4.3.2 精神文明建设启示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