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17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4页 |
1.2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主要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文献分析 | 第17-23页 |
2.1 旅游目的地形象文献回顾 | 第17-18页 |
2.1.1 旅游目的地研究分析 | 第17页 |
2.1.2 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 | 第17-18页 |
2.1.3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特征 | 第18页 |
2.2 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研究 | 第18-20页 |
2.2.1 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理论研究 | 第18-19页 |
2.2.2 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实证研究 | 第19-20页 |
2.3 旅游目的地认知相关的理论研究 | 第20-23页 |
2.3.1 旅游目的地影响因素研究 | 第20-21页 |
2.3.2 旅游目的地满意度研究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枣庄市旅游业发展概述 | 第23-28页 |
3.1 枣庄旅游业发展现状 | 第23-24页 |
3.2 枣庄旅游的优势 | 第24-25页 |
3.3 枣庄旅游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3.4 “枣庄二日游”实践模式分析 | 第26-28页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第28-32页 |
4.1 研究设计 | 第28-29页 |
4.2 调查对象 | 第29页 |
4.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4.3.1 定量研究 | 第29-30页 |
4.3.2 问卷调查法 | 第30页 |
4.3.3 描述性统计 | 第30页 |
4.4 问卷收集 | 第30-32页 |
第五章 研究结果 | 第32-43页 |
5.1 被调查者情况 | 第32-34页 |
5.1.1 被调查者性别、年龄分析 | 第32-33页 |
5.1.2 被调查者地域分析 | 第33页 |
5.1.3 被调查者教育背景及职业分析 | 第33-34页 |
5.2 游客对枣庄旅游评价度分析 | 第34-36页 |
5.2.1 总体形象认知定位 | 第34-35页 |
5.2.2 旅游目的地具体评价分析 | 第35-36页 |
5.3 游客对枣庄具体认知分析 | 第36-38页 |
5.4 游客来枣庄旅游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0页 |
5.4.1 游客来枣庄旅游动机分析 | 第38-39页 |
5.4.2 游客来枣庄旅游关注的事项分析 | 第39-40页 |
5.5 游客对枣庄旅游认知渠道分析 | 第40页 |
5.6 总结 | 第40-43页 |
第六章 建议与对策 | 第43-52页 |
6.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43-45页 |
6.1.1 进行合理规划 | 第43-44页 |
6.1.2 整合旅游资源 | 第44页 |
6.1.3 继续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城市品牌 | 第44-45页 |
6.2 市场化运作 | 第45-47页 |
6.2.1 拓宽渠道 | 第45-46页 |
6.2.2 开发旅游产品 | 第46-47页 |
6.2.3 开发旅游商品 | 第47页 |
6.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第47-49页 |
6.3.1 经济因素 | 第47-48页 |
6.3.2 社会因素 | 第48页 |
6.3.3 环境因素 | 第48-49页 |
6.4 提升旅游目的形象 | 第49-52页 |
6.4.1 规范旅游市场 | 第49页 |
6.4.2 提升居民形象 | 第49-50页 |
6.4.3 培养专业人才 | 第50-52页 |
结束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表 | 第60页 |